“最早的時候,皇帝戴的帽子叫“冕”,繼承皇位叫“加冕”,士大夫戴的叫“冠”,士以下的平民百姓(余英時在《士與中國文化中》說,“士”可以看作是最低級的貴族),是沒有戴帽子的權利的。那老百姓戴什么呢?戴頭巾,因為經常流汗嘛,頭巾擦汗比較方便”
在很久很久以前,中國就被稱為“衣冠之國”,說明帽子在中國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中國人在6000年前就開始戴帽子了,據說帽子是華夏始祖黃帝發明的。
遠在奴隸社會時期,帽子就不僅只具有通常意義上的功用性,而是通過樣式、質地等方面的差別,標志不同的社會地位。
最早的時候,皇帝戴的帽子叫“冕”,繼承皇位叫“加冕”,士大夫戴的叫“冠”,士以下的平民百姓(余英時在《士與中國文化中》說,“士”可以看作是最低級的貴族),是沒有戴帽子的權利的。
那老百姓戴什么呢?戴頭巾,因為經常流汗嘛,頭巾擦汗比較方便(《釋名》:“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
所有的帽子中,自然是皇帝的帽子最講究。
![]()
圖片上這種皇帝帽子,叫冕旒,這是皇帝在重大的正式場合帶的禮帽。上面那塊板狀物叫冕綎,前高后低,象征的是威嚴,收獲的是恭敬。
前后像門簾的串子,是用玉珠串起來的,叫旒。
兩邊的絲繩不只起到系帶的作用,它和系在耳朵位置的一塊美玉(叫“充耳”)一起,還寓意替皇帝擋住讒言,忠言則聞,讒言則擋,有所聞有所不聞,這也是成語“充耳不聞”的來歷。
上面那種帽子,一般在重大場合使用,戴起來也不方便。
皇帝平時戴的是“通天冠”,也叫“卷云冠”,這個比較正常一點,也比較像個帽子。
通天冠除了元代和清代異族統治時期,盡管樣式上有些變化,但自秦至明代,歷朝都有的。
到了唐代,唐太宗經過改進,制成翼善冠。到了明朝,上面以烏紗覆之,又叫烏紗翼善冠。
這里需要注意的是,有種金燦燦的金絲翼善冠,采用金絲制成,是皇帝死后下葬戴的,屬于冥器,平時皇帝們是不戴這個的。
有些歷史劇里的皇帝,神氣活現地戴著這種死人帽子,自然是編導缺乏相關歷史知識鬧的笑話了。
![]()
現在說說清朝皇帝們的帽子。
到了清朝,皇帝的帽子無論是樣式還是質地,都出現了很大的變化。
清朝皇帝的帽子(冠),有朝冠、吉服冠、常服冠、和行服冠,朝冠是皇帝在朝會、祭祀時戴的禮帽,分夏朝冠和冬朝冠。
我們在有關清朝的影視劇里常看到,無論是冬朝冠還是夏朝冠,前方正中都有一個牌子樣的東西,那其實是個鑲有東珠(產于東北的野生淡水珍珠)的金佛像。
我國古代的帝王里,敬神禮佛的也不在少數,也有在帽子上戴佛像的先例,比如宋仁宗曾頂戴觀音像,明朝皇帝的頭盔上也有真武大帝和護法神的金像。
不過這些大多都屬皇帝的個人行為,并無定制。
![]()
而清朝就不一樣了,它是唯一通過制度規定,在皇帝的朝冠上加戴佛像的王朝。
清朝在《大清會典》、《皇朝禮器圖式》中明確規定,在皇帝御用的朝冠上,前面綴以金佛,周圍用十五顆東珠加以裝飾。
清代冠冕上戴佛像的最早記載,是朝鮮人申中一在《建州紀程圖記》里對努爾哈赤帽子的詳盡描述:“頭戴貂皮,上防耳掩,防上釘像毛如拳許,又以人造蓮花臺,臺上作人形,亦飾于像毛前。”
這說明早在努爾哈赤時代,在其冠冕上就有一尊坐于蓮花臺上的神佛像了,并且從努爾哈赤戴的帽子上看,已粗具滿清入關后皇帝們朝冠的雛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