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上海交大發布2026年博士招生簡章,計劃招約5000名博士生,超過了本科生,引許多網友吐槽擴招太猛了——但這對于許多有名校夢的同學來說,是個挺好的機會。
其實,很多人不了解,高水平大學招生,碩士生博士生占了很大比例,本科生反而不多。這么一來,自己的本科生院填不滿自己的研究生院,大部分就得從外校招,機會就出來了。
擴招以后,國內讀博的最佳路徑或許是入黨和選調。一個又紅又專的黨員博士苗子,考各省縣級以上選調生,幾年就處級應該是很有希望的。
如果要做研究,建議還是出國全獎讀博比較好,每個985都會招收很多海歸青年才俊回國工作。本土培養的博士要出類拔萃,你得有學術大佬賞識你才行。
![]()
但本科新生不足5000人,博士生竟要反超,掐指一算,最大的受益者只有一群人——擴招后相應的博導需求也會直線上升,這應該會促使那些本來半吊子的老師們也奮發努力,趕上擴招這趟車,讓自己升格成為博導。
那這是不是要把博士培養,徹底搞成流水線作業呢?當然不是。
你有沒有想過,一個國家的頂尖高校,為何要把博士培養當成頭等大事?中國的本科生碩士博士在世界范圍內比較,比例還是很低的,所以多培養,沒毛病。
以美國為例,其博士占總人口的比例約為1.04%。截至2025年,美國擁有博士學位的人數約為340多萬。咱們截至2024年底,雖然各個統計機構口徑不一,累計授予博士學位者總數最多的也就約為130多萬人,占全國總人口比例不足0.1%。
上海交大作為C9聯盟成員,承擔著國家重大科技專項的攻堅任務。拿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來說,2024年交大牽頭項目超40項,涉及人工智能、生物醫藥、深海裝備等領域,也需要足夠的博士生來支撐。
![]()
其實,博士擴招,并非交大獨有。清華、浙大、復旦近年博士規模也在穩步上升——這是好事,一般而言,名牌大學擴招,擠占的肯定是普通學校的生存空間。
2025年,全國博士招生已突破13萬人,較十年前翻了一番。
這背后,是《“十四五”教育發展規劃》明確要求“擴大博士研究生教育規模”的頂層設計。
有人問,碩士不是也能做科研嗎?可現實是,碩士學制短,多數人畢業即就業,真正能沉下心做前沿探索的,還是博士群體。畢竟,一篇頂刊論文,往往需要三到五年沉淀。
交大的博士生,大多嵌入導師的科研團隊,成為“科研主力軍”。舉個例子,交大某國家重點實驗室,團隊PI帶幾名博士生,每人負責一個子方向,協同攻關6G通信技術。這種“兵團作戰”模式,效率遠高于單打獨斗。
并且在高校科研上,博士能節省大量科研經費,一個月只需給三五千塊錢,幾個博士就能支撐一個幾年的研究項目,他們大都任勞任怨997地干,沒有節假日寒暑假,否則就算成果有了導師也不讓畢業。如果是哪怕本科畢業的,給這個待遇肯定不干。
![]()
還有人擔心,博士多了會不會“貶值”?現階段肯定不會:2024年交大博士畢業生中,超60%進入高校、科研院所或頭部科技企業,從事研發工作。
國內一些大廠,每年定向招聘交大博士上百人——上海交大一位計算機博士在大疆工作6年,年收入由80多萬直線上漲到400多萬,可見上海交大博士的含金量。
交大是頭部985,資源充足,每年投入大量的經費用于科研,這筆投入,其實是在為未來的技術主權“下注”。
你可能會問,本科生不是更該重視嗎?可現實是,本科教育重在通識與基礎,而博士教育,則是攀登科學高峰的“最后一百米”。國家要突破“無人區”,必須有人敢走這條路。
交大博士培養也并非放水。中期考核淘汰率約5%,延期畢業率超30%,不少學生要發2篇以上高水平論文才能答辯。學術壓力大,但正是這種高壓鍛造,才能源源不斷輸出真正能打的科研力量。
可以說,博士擴招,不是盲目擴張,而是精準增兵。它回應的是芯片、量子、AI等領域的“人才饑渴”,是對標全球科技競爭的必然選擇。
當一個國家開始大規模培養博士,說明它已不再滿足于跟進者角色,而是要爭當引領者。這背后,是決心,也是底氣。
![]()
雖然招收人數確實越來越多,但是不得不承認大多數博士的學習能力和生存技能確實遠遠強于普通人,他們今天在實驗室的微光,或許就是明天照亮一個產業的烈焰。
話說回來,更深遠的考題,在于對博士含金量的堅守。
博士招得多,直接后果是以后安家費,引進費,沒了。就好比當初碩士都有安家費、引進費等,后來都沒了,一樣。競爭激烈將是不爭的事實。
可以想象不遠的將來,我們大約會看到,找工作,本科學歷根本不夠看,僅是最低門檻,碩士則是標配,而高端崗位,基本上就只有博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