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慶市教師教育學會聯合重慶華夏師資建設研究院、重慶華夏國學研究院,系統總結區域教育發展成果,推出“渝派教育家型教師培育工程系列論叢”。該論叢由四十二本著作有機整合而成,致力于構建植根中國大地、回應時代命題的教育自主知識體系,為新時代教育強國建設提供扎根本土、富有特色的“重慶方案”。
![]()
《教師教育高質量發展論叢(第1輯)》。《華夏教師教育》供圖
論叢并非憑空產生,而是建立在堅實的理論基石與實踐探索之上。它以《實干成就未來》所建構的教育實踐哲學和《培育教育家型教師的理論模型與實踐探索》創設的教師發展模型為思想母體與方法論源頭,確保了整套著作在統一的價值坐標下形成多維互補、縱深延展的學術版圖。
論叢核心生命力在于將“兩個結合”的根本原則轉化為生動的教育實踐樣本,一方面以馬克思主義教育觀為指導,系統回應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根本問題;另一方面通過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展現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鮮明特質。
尤為突出的是,該體系創新性地提出了“2434模型”作為理論轉化的核心。這一模型以“乾坤模型+陰陽定律”的辯證法則為根基,統攝教育鏈與產業鏈的共生關系;其架構覆蓋時間、空間、能量、生態四維協同,致力于構建全域育人場域;通過重構對稱性、理論性、實踐性的三維融合,推動教育范式的科學躍遷;最終指向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等新型倫理路徑,實現中華優秀教育傳統與現代教育理念的創造性融合。
論叢積極響應國家戰略,具有強烈的現實關照。它緊密對接“十五五”規劃綱要中“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的戰略部署,三十二部著作共同繪就了教育支撐中國式現代化的實施圖譜。在內容上,論叢覆蓋了教師教育高質量發展、教育家型教師培育及名師名校長名班主任研究成果等多個系列;在維度上,它貫通了城市與鄉村、職業教育與基礎教育、教育管理者與一線教師等多元場景與發展鏈條,系統平衡文化傳承、技術革新與人才培養的三重使命。
具體而言,論叢中的著作直面教育一線的真實問題與挑戰。例如,《指向“教學練用”職業教育一體化高質量人才培養研究》深入探討新質生產力背景下職業教育的轉型路徑;《場景大思政浸潤式育人模式的迭代升級與實踐探索》創新思政教育的實踐模式;《農村中小學校本研修規劃與實施》則為破解鄉村教師發展困境提供可復制的解決方案。這些成果均源自巴渝大地的鮮活實踐,又凝練升華為具有普遍價值的理論模型與實踐指南,是教育研究“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的生動體現。
《華夏教師教育》相關負責人評價,“渝派教育家型教師培育工程系列論叢”的集中推出,是重慶教育界對國家教育現代化戰略的深入貫徹和主動擔當。它以其原創性、系統性和實踐性,不僅為區域教育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也為全國基礎教育改革貢獻了智慧與經驗,一條以原創理論引領實踐創新、以文化自信筑牢育人根基的自主知識體系建構之路正在堅實鋪展。(晏紅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