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廣東奧林匹克體育中心游泳跳水館內掌聲雷動。
當全紅嬋與搭檔王偉瑩完成最后一記雙人10米臺動作,兩道身影如精準校準的箭矢扎入水中,僅泛起細微漣漪時,現場觀眾集體起立歡呼。
![]()
這場十五運會跳水女子團體賽的關鍵對決,兩人以穩定發揮助力廣東隊成功衛冕,這也是全紅嬋腳踝舊傷休整五個多月后,交出的復出首份滿分答卷。
站在領獎臺上的全紅嬋,比2021年東京奧運會時多了幾分成熟模樣,臉頰線條柔和了些,曾經纖細的肩背因力量訓練顯得更扎實。
![]()
賽前熱身視頻在社交平臺傳開時,不少網友感嘆“和印象里的全紅嬋不一樣了”,但沒人質疑她的實力。
畢竟從東京橫空出世到巴黎衛冕奧運冠軍,全紅嬋總能用“水花消失術”打破所有期待。
從腳踝傷病到團體衛冕
很少有人知道,全紅嬋這次復出背后,藏著一段與腳踝傷病對抗的日子。
![]()
今年5月,本該出征世界游泳錦標賽的全紅嬋,因距腓前韌帶舊傷復發臨時退賽,那是她沖擊“跳水大滿貫”的重要一戰。
退賽后,全紅嬋回到廣東隊訓練基地,在主管教練陳若琳的陪伴下開啟恢復計劃。
之后幾個月的時間里,全紅嬋幾乎沒碰過10米臺,直到國慶后才開始低高度適應性訓練,而體重因為“減少高強度消耗+正常發育”,也成了外界關注的焦點。
![]()
這次全運會,全紅嬋僅參加女子團體項目,與廣東隊隊友王偉瑩搭檔雙人10米臺,兩人合練雖只有兩個多月,但決賽當天,她們的四組動作零失誤,最終為廣東女團貢獻關鍵分數,成功守住冠軍獎杯。
面臨“發育關”,她用實力打破偏見
全紅嬋的“身材變化”之所以被熱議,源于大眾對跳水運動員“纖細體型”的固有認知。
![]()
但對跳水界來說,15-18歲的“發育關”是所有青少年選手的必經考驗,身高體重的細微變化,都會影響空中翻騰速度與入水控制力,不少選手因沒能適應而早早退役。
不過跳水運動員更需要力量與靈活平衡,而非單純追求瘦,只要把控好入水角度,水花效果只會更好。
![]()
而全紅嬋在決賽中的表現正好印證了這一點,在雙人跳中,全紅嬋每次騰空后都能精準調整身體姿態,尤其入水瞬間,手掌呈“刀形”切入水面,壓水花動作比傷病前更穩,全紅嬋用技術證明,實力和體型沒有絕對關聯。
其實早在東京奧運前,全紅嬋就曾遭遇“發育關”,2020年集訓時身高突增,導致動作頻頻失誤,甚至差點無緣奧運名單,但她最終用實力拿到奧運門票。
![]()
如今面對新一輪身體變化,她依舊用同樣的韌性應對,這位“天才少女”的背后,其實是遠超同齡人的堅持。
正如網友所說,大家喜歡全紅嬋,不是因為她永遠“完美”,而是她總能在困難面前站出來,傷了就好好養,身體變了就調整動作,用實力回應所有聲音,這樣的她,比任何獎牌都更動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