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結束的中國杯花樣滑冰大獎賽上,出現了一個意想不到的小插曲。
比賽結束后,一名中國觀眾向冰面上扔出了一枚東風-61導彈造型的毛絨玩偶。中國選手看到后,還高興地撿起來展示了一下。
原本是一個輕松、有趣的互動,卻引發了國際滑聯ISU的強烈反應。
![]()
ISU在聲明中說:“國際滑聯意識到,在10月25日舉行的花樣滑冰中國杯比賽結束后,觀眾向冰面上扔了一個不合適的毛絨玩具。”而且之后,由于中國選手展示了該玩偶,ISU更是宣布要對中國選手進行調查。這些舉動,立刻點燃了中國網友的怒火。
為什么?因為在花樣滑冰的傳統里,觀眾在比賽結束后向冰面上扔玩具,是再正常不過的事。這是粉絲對選手表達祝賀、鼓勵和喜愛的方式。從小熊、兔子,到卡通人物,甚至是各種奇奇怪怪的玩偶,大家都見怪不怪。這一傳統,不分國家,也和素質高低沒關系。
這次的“導彈玩偶”,其實是中國冰迷特意準備的小創意。它的寓意非常簡單:“像洲際導彈一樣飛升”。就像我們平時在直播間刷“火箭”一樣,是祝選手一路高飛,成績更好。根本沒有任何政治含義,更不涉及“攻擊”誰。中國選手很高興,觀眾也很歡樂。整個場面其實非常溫馨。但ISU的一紙聲明,卻把這種輕松氛圍打成了“政治不正確”。
很多中國網友都覺得,這種敏感太離譜了。要知道,在世界各地的花滑比賽上,觀眾扔的玩偶種類五花八門。有時候甚至出現過武器造型的卡通玩具、動物造型的惡搞玩偶,都沒人說什么。可偏偏輪到中國,就成了“問題玩具”?
說到底,這不是“是否敏感”的問題,而是“對誰敏感”的問題。西方機構似乎總是對中國、俄羅斯特別敏感。但他們從來不會對以色列、對美國的象征物敏感。這就讓人覺得,背后并不是原則問題,而是立場問題。
有網友諷刺地說:“看來這枚東風-61毛絨玩具,不只是玩具。它居然能嚇到西方人。”換句話說,我們的導彈實力,連做成玩偶都能讓人緊張。
但更值得思考的是,這件事其實也說明了一個更深層的問題:在國際輿論場上,中國的聲音,哪怕是最輕松、最無害的表達,也可能被放大成“威脅”。那我們要怎么辦?
很多人可能會說,“解釋清楚就行”,但事實證明,解釋往往沒用。因為對方不是不理解,而是不想理解。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不能總是被動辯解。有時候,也要學會主動出擊。
就像高志凱教授說的那樣:“你跟我說,中國的地圖畫得不合理,那我就告訴你,我們的邊界該畫到恒河。”
![]()
這話聽起來有點犀利,但道理很清楚。面對無端的指責,過度的敏感,我們不該永遠是被動的一方。
這次的花滑玩偶事件,暴露出來的,是西方輿論對中國符號的恐懼。哪怕是一只毛絨玩具,只要帶上“中國特色”,他們就會覺得“不合適”。從另一個角度看,這也說明我們的國家形象、我們的符號,已經越來越有力量。
東風這個名字,本身就承載著一種自信和威懾。
所以這事,ISU敢上綱上線,我們更應該對ISU,以及對西式雙標去上綱上線,不用過多去解釋什么。而那些因為一只玩偶就緊張的機構,或許該先問問自己:為什么他們的心理防線,這么脆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