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印度和英國在印度洋展開聯合軍演,令人意外的是,在演練中,印軍的蘇-30戰機在模擬對抗中“擊沉”了英國“威爾士親王”號航母,讓一旁的F-35戰機顏面無光。
事情發生后,俄媒趁勢高調歡呼,宣稱這是俄制四代機對西方五代機的一次漂亮反擊,但這真的是一場技術碾壓嗎?還是一次“秀場式”的演練誤導了外界對真實戰力的判斷?
![]()
來源網絡
蘇-30“贏了”?演練不是實戰
這場在印度洋舉行的聯合演練,看上去像是一場實力對決,印度派出8架蘇-30MKI戰機,搭配1架A-50EI預警機,模擬對英國航母編隊發動空中突襲。
而防守方是英國皇家海軍“威爾士親王”號航母及其艦載F-35B戰機,最終結果頗具戲劇性:蘇-30編隊成功突破防線,模擬發射反艦導彈“擊沉”航母,F-35B未能有效攔截。
![]()
蘇-30MKI戰機
俄媒迅速借題發揮,稱西方五代機神話破滅,四代機依然能上陣殺敵,但這結果真有那么簡單嗎?
從戰術角度看,蘇-30MKI確實具備一定優勢,它機動性強,作戰半徑遠,戰時可攜帶布拉莫斯超音速導彈,具備遠程打擊能力。
而F-35B則因其垂直起降設計,在航程、載彈量、持續作戰能力等方面存在先天短板。
![]()
F-35B
可問題是,這場演練的設定本身并不對等,英國航母處于遠航部署狀態,艦載機數量不滿編,且演練中是否全力應對仍存疑。
F-35B數量受限,聯動體系也未必完整,更何況,這只是一次模擬對抗,戰場限制、規則約束遠比實戰寬松得多。
所以說,這場蘇-30MKI“勝出”的演練,更像是一場“特定條件下的戰術演示”,而非能力壓制。
![]()
英國航母
俄羅斯媒體對這場演練結果的態度可以說是興奮到“失控”,他們一邊嘲笑F-35“一戰成廢”,一邊高調吹捧蘇-30MKI是“經典設計的勝利”。
但冷靜看待就會發現,俄方的激動,更多是出于內外困境下的一種情緒發泄。
目前,俄羅斯的五代機蘇-57在國際市場上并不受歡迎,產量低、性能爭議大,外銷幾乎停滯。
相比之下,美國F-35系列已經交付超過1000架,遍布北約、日韓、澳大利亞等多個盟國,技術成熟、作戰體系完善,這是目前蘇-57難以匹敵的。
![]()
蘇-57
而蘇-30MKI,雖然是俄制平臺,但大量改進由印度主導,搭載以色列航電、法國系統、印度本土設備,早已不是純粹的“蘇霍伊血統”,俄媒試圖把這場“勝利”攬入自家功勞簿,有點牽強。
更現實的是,F-35作為五代機的代表,其優勢并不在于單打獨斗,而是體系對抗,網絡作戰能力、隱身突防能力、數據鏈協同等,是它的核心價值。
而這場演練并未能全面展現這些能力,說五代機“顏面掃地”,其實只是斷章取義。
說到底,俄媒的“狂歡”更多是一種心理補償,在現實戰力差距面前,一場演練的“象征勝利”,沒法真正扭轉局勢。
![]()
F-35
英航母“被擊沉”恐怕不只是F-35的問題
相比蘇-30“揚眉吐氣”的表現,英國航母的表現確實不給力,首先是艦載機數量不達標,“威爾士親王”號只搭載了18架F-35B,而滿編應為24架,在實際部署中,一部分F-35B還出現故障停飛,能真正出動的更是有限。
再看出動率,據英國軍方數據,這艘航母在聯合演習期間的艦載機峰值出動僅為16架次/日,對比中國遼寧艦、山東艦的30-40架次,差距不小。
![]()
英國航母
而且F-35B的固有限制也在發揮中被放大:垂直起降耗油大、載彈少,留空時間短,一旦頻繁出動就容易暴露補給和接替漏洞。
更別提此前英國F-35B在海外部署中頻繁出現故障,無論是在日本緊急迫降、還是印度機場滯留,都是實打實的“塌方式暴露”。
《金融時報》曾報道,英國國防部對F-35B的維護能力表達擔憂,稱“機隊狀態無法滿足全球部署需要”。
![]()
航母群
但問題真的是F-35B一個型號的問題嗎?未必,真正的問題在于英國航母戰斗群整體體系不成熟。
從戰機維護到艦載指揮鏈條,從后勤保障到協同作戰能力,英軍在“全球英國”的概念下,硬撐起了一場本不該獨自承擔的遠洋部署。
F-35B再先進,也無法獨立支撐整個航母戰斗體系,一旦補給跟不上、維護不及時、艦載戰斗策略不靈活,再強的裝備也只能打出“半拉子水平”。
![]()
蘇-30MKI模擬“擊沉”航母的新聞,注定只是短期熱點,真正值得關注的是,這場“勝負”的背后,反映出當今國際軍事對抗的多層次結構。
一方面,傳統戰機在特定戰術環境下依舊有用武之地,蘇-30MKI的多用途能力、靈活戰術、超音速突防,在非體系化對抗中仍具威脅性,它未必能戰勝F-35,但能在實戰中找到突破口。
另一方面,現代戰爭早已不是單機對單機的比拼,美軍的F-35體系是建立在整個北約通信網絡、衛星系統、信息融合平臺之上的。這種體系化作戰才是五代機的核心優勢。
![]()
而英國的問題則是“能力與野心不匹配”:航母有了,戰機也有了,但配套的保障體系、人員素質、戰術儲備卻沒跟上 ,結果就是強行出海,反而被對手抓住了軟肋。
這次演練的結果,不是四代機對五代機的“翻盤”,而是一次提醒——高技術裝備只有被體系撐住,才算真正有戰斗力,否則就是“紙老虎”。
從蘇-30MKI“擊沉”英航母的噱頭出發,俄羅斯媒體炒了一波存在感,F-35B的尷尬表現,也讓外界重新審視五代機的實戰局限。
但歸根結底,演練只是演練,不等于戰場,真正決定勝負的,從來不是某一款飛機,而是背后那個體系的完整度和可持續性。
![]()
這場“勝利”的意義不在于一時的技術對比,而在于再次揭示一個事實:未來戰爭,不是誰的飛機飛得快、打得準,而是誰能把所有資源統得順、配得齊、打得穩。
五代機還遠沒到“下課”的時候,蘇-30也沒能代表未來,但這場演練,確實把很多軍隊的短板亮了出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