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市早苗要成人生贏家?上任不到半個月,就在四天之內接連會晤中美,但日本國內早就鬧翻天了。
![]()
日本媒體共同社爆料,中日兩國可能會在10月31日舉行會晤。
而在10月28日,日本新任首相高市早苗才在東京接待了美國總統特朗普。
從10月21日勝選擔任日本首相,到28日會見特朗普,以及即將舉行的中日會晤,這種速度意味著什么?
意味著一位新任首相在外交履歷上的起步速度,甚至超過了東京早高峰的新干線。
所以這位打破日本歷史的女首相高市早苗,真要成為人生贏家了嗎?
日本國內已經給出了答案。
在橫須賀基地的那場演講中,高市早苗與特朗普的互動方式引發了不小爭議。
![]()
那些被日本網民截圖的瞬間,比如略顯夸張的笑容、過于貼近的站位,看似微不足道,卻暴露了一個致命問題:高市早苗如此急切地展示日美親密關系,究竟是為了什么?
此前高市早苗給自己塑造了一個“真誠、勇敢、勵志”的人設。
但是過往所有,全部在見到特朗普之后被推翻,現在已經有日本網民將其斥為“日本之恥”。
毋庸置疑,高市早苗在會晤期間表現的激動、興奮以及卑微討好的姿態刺痛了長期被美國長臂管轄的日本人。
他們不想接受自己是美國“附庸”的事實,但又不得不承認,日本確實需要獲得美國的支持和庇護。
大概是國內罵的太兇,高市早苗另一邊也在積極和中方聯絡。
![]()
日媒爆料中日即將會晤,似乎是在向國內外傳遞一個復雜信號,日本既要鞏固安全同盟,又不想放棄經濟合作。
但問題在于這種計算能否如愿?
看看日本商界的反應就能略知一二。
有日本車企高管私下表示,他們歡迎外交突破,但更關心的是具體成果。
這句話道出了關鍵,那就是外交舞臺的燈光再耀眼,也比不上實實在在的商業訂單,日本民眾要看到實實在在的好處。
目前日本最新民調顯示,高市內閣支持率確實達到了62.3%,但這個數字背后藏著耐人尋味的細節。
![]()
為什么在支持理由中,“期待改變”占35.2%,而在不支持理由里,“外交方式不當”卻高達28.7%?
這種矛盾的數據就像一面鏡子,照出了日本社會的深層焦慮。
支持者看到的是一位敢于打破常規的新領導人,反對者擔憂的則是國家形象可能遭受的損害。
更值得玩味的是日本各大媒體的社論立場。
《讀賣新聞》稱贊其“展現了新時代日本外交的主動性”,而《朝日新聞》則警告“過度親近特定勢力可能損害國家利益”。
這種立場的分化,恰似2024年日本企業界在對華投資決策時的兩難處境——既要把握商機,又要規避風險。
所以說到底,這位日本新首相的外交秀背后,至少還有三個待解難題。
![]()
第一是時間壓力。
高市早苗要在兩次會晤之間快速切換立場,難度不是一般的大。
中日會晤肯定會談到務實合作、地區局勢安全,但特朗普是要跟日本加強防務合作,要找日本要更多保護費的。
高市早苗要如何在短時間內平衡二者,是個問題。
第二是預期管理。
日本商界期待通過中美平衡外交重振經濟,但任何細微的偏差都可能引發連鎖反應。
就像2024年日本汽車業同時應對中美市場時的困境一樣,滿足一邊的要求,就可能觸怒另一邊。
![]()
第三是國內團結。
執政聯盟內部對高市外交風格的質疑聲始終存在。
這種內部裂痕在外交壓力下,很有可能會進一步擴大,高市早苗稍有不慎,就會步入深淵。
所以我們回到最初的問題,高市早苗真的是“人生贏家”嗎?
從表面看,同時獲得與中美領導人會談的機會,確實堪稱外交上的成功。
但細看其支持率的構成,經濟政策期待度僅為18.5%,而“希望看到新領導人表現”的模糊支持卻占43.8%。
這種支持基礎能維持多久?懂得都懂。
特朗普在會談中要求日本增加防務開支,而APEC會場又期待日本在區域經濟整合中發揮作用時,這種平衡術的難度不亞于在激流中同時駕馭兩艘快艇。
![]()
日本戰后的外交史表明,任何試圖完全平衡中美關系的努力,最終都需要做出艱難的選擇。
總之,高市早苗的這場外交首秀看似萬眾矚目,但實際上考驗重重。
因為任何外交成就的最終評判標準,不在于他國領導人的握手力度,而在于本國民眾餐桌上的溫度。高市早苗這場剛剛開始的政治旅程,注定不會平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