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深水財經社 強妹
前兩年,不少人說江浙區域的永續債類政信信托不能買,再次被啪啪打臉了。
![]()
10月31日,某央企信托發布公告,擬提前償還用于投資鹽城某項目的永續債本金及對應的利息。
![]()
值得注意的是,10月27日,該信托連發兩個公告,也是計劃提前兌付江蘇泰州的兩款信托項目。
![]()
梳理公開信息可見,該信托今年已多次提前處置江蘇政信項目。
為何提前兌付密集出現?
從政策層面來說,這是江蘇積極響應國家“隱債化解”的政策導向。
從經濟層面來說,首先,部分政信產品提前兌付是為了優化債務結構,降低融資成本。
很多提前兌付的信托項目,是在前幾年融資環境相對緊張、利率較高時發行的,其融資成本(如年化8%-10%)遠高于現在通過發行地方政府債券(年化可能3%左右)或低成本銀行貸款的成本。
“借新還舊”并用低息債務置換高息債務,是地方政府非常理性的財務決策。 這本質上是債務結構的優化和融資成本的降低。
![]()
其次,提前兌付還能規避潛在的“輿情風險”和“剛兌”壓力。
政信項目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被認為是“剛兌”的。雖然政策要求打破剛兌,但地方政府仍然面臨巨大的維穩壓力。
如果某個項目等到期時再安排資金,萬一出現技術性違約,即使只是拖延幾天,也可能引發巨大的市場輿情和信任危機。
提前兌付可以“悄無聲息”地消除這種不確定性,是一種風險前置管理的策略。
再者,也可能是“非標轉標”大趨勢下的具體操作。金融監管的方向是鼓勵標準化資產,壓降非標準化融資。
信托貸款屬于典型的“非標”。地方政府有動力將高成本的“非標”債務,轉換為低成本的“標準化”債券(標品)。提前兌付信托,可能就是“非標轉標”整體戰略中的一環。
近年來,政信類信托市場曾因兩類業務模式引發廣泛關注與爭議:一是2020年至2022年間多家信托公司采用的“永續債”模式,二是2023年開始出現的“置換定融”模式。
市場一度對這兩種結構的合規性、可持續性及風險實質提出質疑,甚至演化為對政信業務整體模式的信任危機。
但是截至今天,各家信托公司發行的永續債模式的政信類信托產品已經全部如期兌付,沒有一例違約。
回顧前兩年的市場爭議,核心擔憂集中在“永續債清償順序劣后”“政信隱性債務風險”。
但從實際情況看,江蘇政信信托至今保持“零違約” 紀錄,即便是蘇北縣城項目也100%正常兌付。
![]()
不過強哥在此提醒,投資政信信托仍需理性篩選:優先選擇經濟發達地區項目,關注融資主體的行政層級和擔保措施,核實信托公司是否合規展業。
對于普通投資者而言,江蘇政信的密集提前兌付,既打破了市場偏見,也再次印證了 —— 在規范的市場環境下,優質政信信托依然是穩健理財的可靠選擇。
(全球市值研究機構深水財經社獨家發表,轉載引用請注明出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