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判談崩了,中方白忙活一場,巴方氣得發聲,阿方卻一聲不吭
談判桌上風起云涌,中巴阿三方之間暗流涌動,僵局之下誰能打破?
巴基斯坦和阿富汗這兩個鄰國,像一對甩不掉的冤家,在伊斯坦布爾的談判桌上徹底僵住了。
中方的調解努力,像一顆石子投進深潭,連水花都沒見著。
巴基斯坦這邊氣得直跳腳,阿富汗那邊卻冷著臉、不動聲色。
可這盤棋,遠不止表面看起來這么簡單。
巴基斯坦被外界稱作“炸彈獵手”。
這幾年,巴基斯坦塔利班(巴塔)的恐怖襲擊一波接一波,搞得巴國上下人心惶惶。
![]()
學校、軍營、集市、清真寺,誰都沒能幸免。每一聲爆炸,都在狠狠消耗政府的公信力。
這次談判,巴方帶著全套證據鏈來了:通信記錄、資金流向、武器來源……樁樁件件,都想讓阿富汗認下這個賬。
土耳其和卡塔爾也站出來,證實這些證據是真的。
但阿富汗塔利班政府卻像塊石頭,紋絲不動。
他們把自己裹在“主權防線”的外殼里,始終不肯對反恐做出明確承諾,甚至通過媒體反唇相譏:“你連自家領空都管不住,還想我幫你剿匪?”
阿富汗這邊呢,更像是個“邊境守夜人”。
![]()
塔利班是靠趕走外國勢力上的臺,現在最怕別人覺得他們軟弱。
要是公開配合巴基斯坦打擊巴塔,等于承認自己對國土控制力不足,還可能在國內引發民族情緒反彈。
美軍無人機時不時繞過俾路支省或開伯爾-普什圖省,穿越阿富汗領空,這更讓阿方憋了一肚子火。
塔利班政府嘴上說得漂亮,“絕不允許任何勢力利用阿領土威脅中國”,但實際行動卻遲遲不見。
這話就像一顆裹著彩紙的糖,好看,卻嘗不出甜味。
中方則扮演著“穩健協調者”的角色。
![]()
王毅外長曾親自飛往喀布爾,主持三方會談,想用善意給地區安全墊個底。
中巴經濟走廊,上千億美元的投資,牽涉物流、能源管道、基建工程,每一個環節都關乎國家發展,也關系著老百姓的飯碗。
可偏偏就在這條走廊上,危險四伏。
俾路支分離武裝、巴塔這些組織,早就盯上了這個大項目,成了看不見的“隱形炸彈”。
邊境一亂,中方工程師的生命安全就成了懸在頭頂的刀。
![]()
10月12日,巴阿邊境突然爆發武裝沖突。
兩邊動用了重炮、坦克,甚至戰斗機。
阿方聲稱打死了58名巴軍士兵,奪回25個哨所。
巴方怒不可遏,直接關閉重要口岸作為回擊。
老百姓紛紛逃難,基礎設施遭到破壞,安全局勢一夜崩盤。
三天后,迫于國際壓力,雙方才勉強達成48小時停火。
![]()
中方的調解努力原本被寄予厚望,現實面前卻顯得蒼白無力。
到了10月29日,巴方新聞與廣播部長塔拉爾直接攤牌:“沒談出任何可行方案。”
這是一次毫不掩飾的失敗,連外交辭令都懶得用了。
阿方不僅拒絕把巴塔列為恐怖組織,還冷冷拋出一句“無法接受”,把議題徹底堵死。
這就像牌桌上的“死守”,誰都不肯先亮底牌。
兩國的困境,就像兩個死結纏在一起。
![]()
巴基斯坦壓力山大,每一次恐襲都在透支政府公信力。
軍隊傷亡數字不斷上升,民眾憤怒地質問:“為什么我們的孩子在學校被炸死,襲擊者卻在鄰國逍遙?”
阿富汗則深陷“主權焦慮”。
塔利班政權擔心,一旦配合巴方行動,就會被國內反對派抓住把柄,威脅政權穩定。
更關鍵的是,真要打擊巴塔,就得深入邊境山區——那些地方,塔利班的控制力本就薄弱。
![]()
貿然行動,搞不好會激起部落叛亂,甚至引發內部分裂。
中巴經濟走廊成了這場對峙中最敏感的那根神經。
這條連接新疆和瓜達爾港的交通大動脈,正被恐怖組織視為“頭號目標”。
俾路支解放武裝認為走廊掠奪地方資源、強化了中央控制,不斷對工程師、港口設施和能源車隊發動襲擊。
一旦巴塔和俾路支武裝聯手,這條通道隨時可能被切斷。
阿富汗塔利班的沉默,并非全無底氣,背后也有自己的盤算。
![]()
他們選擇模棱兩可的表態,其實是在利益與風險之間反復權衡。
塔利班高層既不想徹底和巴塔撕破臉,也怕放任不管最終引火燒身。
畢竟,歷史上兩派曾并肩對抗蘇聯和美軍,如今雖然公開對立,私下關系卻依舊錯綜復雜。
有些事,表面是安全合作,骨子里卻是地緣博弈。
巴基斯坦的選擇空間也不大。
光靠軍事打擊,根除不了恐怖襲擊;可外交談判,又陷入死循環。
中方的調解舉動,在部分巴基斯坦輿論看來,像是“溫柔勸架”,實際問題卻紋絲不動。
甚至有人質疑:這種善意的調停,會不會反而拖慢了解決問題的節奏?
#熱點觀察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