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底,特朗普政府突然放出消息,要從羅馬尼亞撤回差不多3500名美軍,12月前就得完成撤離。
![]()
這事兒不是小打小鬧,要知道這些美軍是2022年俄烏戰爭爆發后,美國特意派去加強北約東翼的,現在說撤就撤,一下把北約內部攪得雞飛狗跳。
美國這次撤軍看著突然,其實早有預謀。
特朗普政府一直想把戰略重心從歐洲挪開,轉頭去盯亞洲和西半球。
國防部長赫格塞斯之前跟特朗普一起訪日時就明說,亞洲是“優先戰區”,言下之意就是歐洲這邊的防務得往后排。
這次要撤的部隊是第101空降師的一個作戰旅,原來在羅馬尼亞駐了快三年,主要任務是守住北約東翼,還負責給烏克蘭送援助的物流保障。
現在撤了之后,美軍在羅馬尼亞就只留1000人,還都是負責宙斯盾反導這些專項任務的,常規防御能力一下掉了一大截。
![]()
美國這邊給的理由是“歐洲該承擔更多防務責任”,聽著挺有道理,其實更像甩包袱。
本來美國在歐洲的兵力就忽上忽下,俄烏戰爭那陣最多到過10.5萬人,現在不光撤羅馬尼亞的,還把地中海唯一的航母調去了加勒比海,明眼人都看出來,是想拿軍事壓力逼委內瑞拉總統馬杜羅服軟,順便打擊非法毒品流入。
本來想以為美國會跟北約盟友和國會好好商量,畢竟參眾兩院的軍事支出法案里都寫了,撤軍前得證明跟美軍指揮官、盟軍充分協商。
![]()
但后來發現,特朗普政府根本沒走這個流程,直接就拍板了,也難怪參議員羅杰?威克和眾議員邁克?羅杰斯會跳出來罵,說這“不可接受”。
美軍這邊要走,北約東翼的防御窟窿總得有人補吧?北約說讓法國牽頭,留1400人的多國部隊在羅馬尼亞。
這點人跟原來美軍的規模比,差得不是一星半點,撐場面的意思大于實際作用。
![]()
歐盟也急了,說要搞“無人機墻”計劃,投資幾十億歐元建反無人機防御體系,還想借鑒烏克蘭的實戰經驗。
但這些都還在紙上談兵,去年9月19架俄制無人機侵入波蘭領空那事兒,就已經暴露了北約傳統防空體系的漏洞,現在光靠畫餅根本填不上安全感的缺口。
更有意思的是,北約還喊著讓成員國把GDP的一部分投到國防上,想靠這個加強自主防務。
但歐洲國家心里也打鼓,波蘭、波羅的海那些靠近俄羅斯的國家,最怕美國撒手不管,天天呼吁北約派永久駐軍,可德國、法國這些國家又不想多花錢,兩邊根本擰不成一股繩。
![]()
前北約最高軍事指揮官菲利普?布里德洛夫說得挺實在,他說“現在撤兵是短視,傳遞了錯誤信號”。
這話沒毛病,畢竟普京現在還拒絕特朗普關于烏克蘭問題的和平談判呼吁,俄羅斯在歐洲的無人機活動也沒停,美軍這時候撤,不等于給俄羅斯遞信號嗎?
歐洲國家也不是不想搞自主防務,喊了這么多年,可真到要出錢出人的時候,還是依賴美國。
就像這次,美軍一撤,歐盟才趕緊搞軍演、開發新防空系統,可這些都需要時間,短期內根本沒法形成有效戰斗力。
![]()
如此看來,歐洲自主防務想真正成型,怕是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美軍撤離羅馬尼亞這事兒,看著是美國的一次戰略調整,其實牽動了整個歐洲乃至全球的地緣博弈。
美國想把精力放在亞洲和拉美,卻沒考慮歐洲的安全焦慮;北約想靠自己填窟窿,卻沒足夠的實力和共識;俄羅斯則借著這個機會,在烏克蘭問題上態度更硬。
說到底,這場撤軍就像一塊試金石,試出了北約內部的裂痕,也試出了美國全球戰略的矛盾,既想掌控多地局勢,又不想承擔太多成本。
![]()
未來歐洲能不能扛住防務壓力,美國的戰略轉向會不會引發更多地區動蕩,這些都還得看后續發展。
但有一點能肯定,歐洲的安全格局,從美軍宣布撤軍的那天起,就已經變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