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高鐵上,我抱著三歲的兒子在車廂連接處站了倆小時。不是沒買票,是娃一坐下就哭,邊哭邊喊“要尿尿”。我怕吵到別人,只好帶他“罰站”。手機刷到一條熱評:
“現在的父母都喜歡帶孩子渡劫嗎?”
我苦笑——誰樂意遭這罪?可不帶他出來,在家也能把屋頂掀翻;帶出來,又怕礙著全世界的眼。一句話,把我們這批年輕父母釘在“自討苦吃”的恥辱柱上。今天我想替大伙兒說兩句大白話:不是我們想渡劫,是壓根沒給留活路。
一、出門先找廁所,比導航還精準
都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現實是——剛出小區,娃就嚷“我要拉臭”。一路狂奔找廁所,好不容易找到,母嬰室堆滿保潔工具,門還鎖著。我只好把娃放洗手臺上,一手扶腰一手脫褲,姿勢像在練瑜伽。旁邊大哥進來洗手,斜我一眼:“帶孩子就別出門添亂。”
我憋得臉通紅,那一刻真覺得自己像個做錯事的小孩。可娃只是三歲,不是三十,他憋不住,也怪不得他。
![]()
二、“厭童”年代,哭聲一響先道歉
地鐵里,娃餓了,撕開餅干袋“咔嚓”一聲,前后目光齊刷刷射過來。我條件反射般鞠躬:“不好意思,馬上吃完。”
朋友說她娃在飛機上耳壓疼,哭得撕心裂肺,她被空姐提醒三次“請控制孩子情緒”,最后全程抱著娃蹲在過道,眼淚往肚里咽。
我們不是不講理,只是娃的情緒就像水龍頭,說開就開。可外面默認:孩子哭=家長懶=管教無方。于是我們只能把“對不起”掛嘴邊,先把自己壓到塵埃里,換大家一個耳根清凈。
三、兒童友好?口號震天,細節為零
商場里奶茶店排到店外,兒童座椅卻一張沒有;網紅親子樂園門票兩百八,換尿布的臺子臟得發黑;景區觀光車,嬰兒車必須折疊,娃睡一半被拎出來,哭到斷氣。
我們不要求VIP,只想有個角落能讓娃安穩吃口飯、上個廁所、睡個覺。可現實是——硬件缺位,軟件白眼,全讓父母人肉頂上。扛不動了,就說你“渡劫式作秀”,誰聽了不窩火?
![]()
四、輔導作業:血壓飆升的“家庭極限運動”
白天上班當孫子,晚上回家當“助教”。
“爸爸,‘死來死去’咋造句?”
“……咱換個詞行不?”
30分鐘寫2道題,橡皮擦得滿桌坑。我聲音一高,娃眼淚一下,老婆在旁邊嘆氣:“你溫柔點。”
我懂育兒專家說的“要共情”,可誰共我的情?第二天領導還要我交報表。
不是沒努力學“正面管教”,只是精力條已空,技能點為零。情緒崩潰不是素質差,是人在井里,繩子卻夠不到底。
五、我們到底在熬什么?
說白了,年輕父母就想要一點點“喘息權”。
孩子不是程序,不能一鍵靜音;我們也想當“松弛爸媽”,可松弛的前提是——
廁所夠用、座位夠寬、目光夠柔、作業夠人性。
而不是一出問題就把父母拎出來打板子:你怎么帶的?
我們也曾是安靜乘客、乖巧學生,如今成了“人嫌狗不待見”的家長群體。誰不是一邊崩潰,一邊掏紙巾給孩子擦鼻涕?
![]()
結尾:
寫這些,不是賣慘,也不是求勛章。
只想讓下次聽到娃哭時,大家能多給三秒耐心,少翻一個白眼;
商場、地鐵、景區,多一張椅子、一間干凈的母嬰室,就能讓一對年輕父母少掉十根頭發;
輔導作業如果教不會,先別罵“這屆家長不行”,也許他們昨晚剛抱娃跑了一夜的醫院。
渡劫的不是孩子,也不是爸媽,是這個社會對“幼小”還缺了那么一點點溫柔。
下次再看到高鐵過道里抱著娃晃悠的家長,別急著皺眉,先遞個微笑——
那可能比任何育兒寶典,都更能救他們的命。
【注:本文為個人見解,僅供娛樂和啟示,不喜勿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