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破曉時分,赫爾松方向的第聶伯河左岸上演了一場驚心動魄的防御戰。當濃霧如紗幔般籠罩河面,狂風卷起濁浪拍岸之際,俄軍一艘滿載士兵的登陸艇正試圖撕開烏克蘭的防線。這絕非演習,亦非謠傳,而是烏軍第四師獨立旅第二營將士用炮火鑄就的真實戰報——那艘妄想偷襲的鋼鐵巨獸,如今已帶著二十余名侵略者永眠河底。
![]()
這些來自莫斯科的不速之客,原想借著惡劣天氣的掩護,像暗夜竊賊般摸上烏克蘭的土地。他們精心設計的作戰劇本里,本該是占領橋頭堡、建立據點的"特別軍事行動"新篇章。可惜劇本的終章被烏軍改寫了:當登陸艇的陰影剛觸及岸邊,等待多時的守軍立即奏響了死亡交響曲。反坦克導彈劃破晨霧,機槍火舌舔舐船船舷,迫擊炮彈如雷神之錘重重砸下——短短幾分鐘內,這艘鋼鐵巨獸便化作河底廢鐵,連求救的無線電波都來不及發出。
![]()
這不是兩軍對壘,而是獵人守株待兔的經典戰例。駐守在此的海防戰士們早已將第聶伯河摸得如同自家后院,俄軍每次試探都像在重播老電影:去年40艘登陸艇集體沖鋒的慘劇還歷歷在目,如今又妄想靠小股部隊偷渡。可他們面對的是用兩年時光在戰火中淬煉出的鋼鐵之師,從2022年至今,這個營的番號始終如旗幟般飄揚在河岸,縱使面孔更迭,陣地從未易手。
克里姆林宮的戰報可以編織"節節勝利"的童話,但第聶伯河的濁浪永遠吐露真相:這已是俄軍在該流域折戟的第十七艘登陸艇。當莫斯科的將軍們在地圖前勾畫進攻箭頭時,前線的士兵正用生命驗證一個鐵律——烏克蘭的每寸土地都需要用鮮血丈量。那些沉入河底的裝備不僅是軍事損失,更是對侵略野心的辛辣諷刺:號稱世界第二的軍隊,竟被一條河流反復教做人。
戰爭從不是武器數據的簡單對比,而是意志力的終極較量。當俄軍還在依賴蘇聯時代的鋼鐵洪流戰術時,烏軍早已將這條母親河化作流動的墓碑。沒有慶功宴,沒有狂歡夜,戰士們只是沉默地擦拭槍管,如同老農查看收割后的鐮刀。因為所有人都清楚,下一艘冒犯的渡船或許就在今夜,而他們準備的,永遠是同樣的鋼鐵問候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