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下旬,國際輿論被新加坡兩位核心人物的發言攪得熱鬧起來。
前總理李顯龍在英國一場活動上直言,印度人口年輕得多,早晚能趕上甚至超過中國。
沒過多久,總統尚達曼又在美國呼吁中國放棄“自給自足”,擁抱和西方的“相互依存”。
這倆人一唱一和,很難不讓人琢磨背后的門道。
![]()
李顯龍的說法不是沒拿得出手的表面理由,他提到印度的中位年齡只有28歲,勞動力一抓一大把,而中國已經到了39歲,確實步入了老齡化階段。
這話傳到印度,當地媒體直接吹上了天,印度民眾也聽得心里美滋滋,畢竟能得到國際政壇大佬的認可,誰不開心呢?
這邊李顯龍的話還沒涼透,那邊尚達曼又在美國IMF總部開了腔。
他一邊勸中國別搞“自給自足”,一邊又讓美國學著和強大的中國共存,聽起來倒是一碗水端平的樣子。
![]()
可仔細想想,新加坡這倆表態湊到一塊兒,怎么看都不像單純的“善意建議”。
一邊捧印度一邊勸中國新加坡的表態藏著啥貓膩?
新加坡的心思,其實繞不開它的國家處境。
作為一個扼守馬六甲海峽的島國,它的經濟全靠全球貿易撐著。
![]()
馬六甲海峽可是世界級航運要道,中國就是這條航線上最核心的使用者之一。
一旦中國在關鍵領域真的實現了自主,不再那么依賴全球供應鏈,往來的貨輪肯定會減少,新加坡的好日子自然就受影響。
本來想新加坡呼吁中國開放,自己也該踐行同樣的邏輯,后來發現根本不是這么回事。
新加坡在自己的核心利益上,比如糧食儲備、國家安全這些方面,做得比誰都“自給自足”。
![]()
它就是希望大國保持開放,自己好從中獲利,而自己則要把命運攥在手里。
這種雙重標準,其實也能理解,畢竟小國在大國之間夾縫求生,確實不容易。
更關鍵的是,新加坡最不想看到區域里有一個國家獨大。
它一直盼著中國、印度、東盟這些力量能相互制衡,自己好左右逢源。
![]()
可2019年印度退出了RCEP,這一下就打破了新加坡的如意算盤。
沒有印度的RCEP里,中國的影響力顯得格外突出,這讓新加坡的焦慮感直線上升。
李顯龍捧印度,說白了就是想鼓勵印度多參與區域事務,稀釋中國的影響力,自己也能多些戰略支點。
人口紅利≠經濟增長印度趕超中國還差幾道坎?
![]()
李顯龍看好印度,可人口年輕真的就能自動變成發展優勢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人口紅利要想變現,得有過硬的基建、穩定的政策,還得有能融入全球產業鏈的能力。
這些方面,印度還差得遠。
就說基建吧,印度的公路、港口這些設施,和中國比差了不止一個檔次。
![]()
物流效率上不去,商品怎么運出去,外資怎么愿意進來?
再看政策和社會環境,印度的土地改革一直推進不下去,種姓矛盾、宗教問題也時不時拖后腿,政策的穩定性也讓人沒底。
這樣的環境,想把人口優勢變成經濟增長的動力,難度可想而知。
反觀中國,雖然面臨老齡化問題,但應對措施一直沒停。
![]()
同時在科技、農業、工業等領域,中國推進自主可控的決心特別堅定。
糧食產量常年穩定,不用愁吃飯問題,在半導體、新能源這些“卡脖子”領域,也在一步步追趕。
中國的發展,靠的是幾十年的穩步積累,不是單靠某一個優勢就能輕易被超越的。
新加坡國父李光耀早就說過,簡單對比中印毫無意義,兩國的國情、文化和執行力差別太大。
![]()
李顯龍作為資深政治家,不可能不明白這個道理。
他捧印度的那些話,與其說是預測未來,不如說是一種戰略喊話。
新加坡的所有表態,都是從自己的國家利益出發。
小國夾縫求生,有自己的焦慮和算計,這都能理解,但“印度能趕超中國”的說法,確實有點脫離實際。
![]()
一個國家的發展,從來不是靠一句口號或者單一的人口優勢就能實現的。
中國堅持自主可控的道路,不是要關起門來,而是在復雜的國際格局中,給自己留足安全感。
未來的區域格局,終究還是要看各國的硬實力和戰略定力。
至于印度能不能真的趕超中國,怕是得先把自己的短板補齊了再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