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臺州晚報
兩年前,68歲退休教師朱為人和91歲的母親趙肖蕓從溫嶺自駕出發,開啟了一段環游中國的旅程,母子倆不僅看遍了祖國的大好河山,也讓生命的晚霞在行走中綻放出別樣的光彩。
劫后余生,享受當下最重要
4年前,一場突如其來的中風,打破了朱為人平靜的退休生活。回憶起那段日子,他與母親都幾度哽咽落淚。“那種感覺太可怕了。”他聲音低沉,重重嘆息。從“鬼門關”前僥幸折返,生命雖被挽回,卻在他的身體上留下了四級殘疾。
疾病導致的偏癱,讓他步履蹣跚,行走吃力。 但年輕時那顆“世界這么大,我想去看看”的種子,卻悄然在心中覺醒:“哪怕身為殘疾人,我也要活出和大多數人不一樣的樣貌。”
身為人子,他也更加珍惜與年邁多病母親相處的每一刻時光。“我們都年紀大了,能過一天,就好好過一天。”朱為人說。懷著去擁抱廣闊而鮮活世界,在有限的生命里活出無限的寬度的愿望,這對母子出發了。
他們的旅程,是用車輪細細丈量中國的漫長時光。從溫潤的江南水鄉,到熾熱的天涯海角;從彩云之南的雄奇山川,到西北大漠的蒼茫無際;再從林海雪原的北國風光,到中原大地的千年古跡……自2023年9月起至2025年9月,歷時整整2年7萬余公里的行程中,除了西藏、臺灣,幾乎整個中國版圖,外加泰國、越南等周邊鄰國都留下了這對母子相依相伴的痕跡。
![]()
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
作為旅途的總策劃師,朱為人在出行前做足了功課。他在中國地圖上研究起“228”“331”等國道路線,做一個大致的路程規劃;還主動學用小紅書,深入了解沿途的風土人情與熱門景點,以此細化每一站的行程安排。
然而旅途不全是詩與遠方,更是在瑣碎日常中。因母親患有慢阻肺,他們的車廂改造成了一個“移動氧艙”。因為母子兩個都是老人,需要清淡飲食,他們的行囊里總備著養生壺和電飯煲,在異鄉的房間里,煮出一縷熟悉的“家味”。
朱為人訂酒店時也有三個雷打不動的標準:必須有電梯、離醫院近、停車方便。
這對母子,也是彼此最好的“旅游搭子”。一路上,兩人互相作伴,看看風景,聊聊家常,日子過得平淡也溫暖。哪怕母親已經九十多歲了,還總是閑不住,把兒子當小孩一樣照顧,搶著給他洗衣、做飯。
因為曾做過醫生,母親還懂得一些藥理知識,時常提醒兒子注意身體,成了他旅途中最貼心的“健康顧問”。
![]()
“旅途中不光有平靜,也有過波折。”朱為人回憶,當時在青海,他們當天已經開了500多公里,計劃在茶卡鹽湖的鎮上休整游玩,但母親突然胸悶,喘不上氣。
他心里“咯噔”一下,景點也不看了,酒店也不住了,又一口氣開了300多公里,馬上趕到西寧的醫院。“這一天加起來開了800多公里,是這輩子最漫長的一趟車程。”
經過這些事,朱為人更明白了:媽媽需要的不是多好的物質條件,就是希望孩子能陪在身邊。現在他們回到溫嶺,還是住在一起,日子簡單卻踏實。
母親也說出了這一切的幸福的本質:“只要跟兒子在一起,我心里就踏實。”
來源:望潮客戶端、臺州日報、溫嶺發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