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兵開始!”
烏克蘭無人系統部隊宣布,擴編75個攻擊無人機連,招募1.5萬人。這不是游戲術語,而是真實戰場上的生死加碼。
![]()
一邊是前線每天“殲敵千人”的戰報,一邊是無人機工廠、煉油廠接連爆炸的火光,這場戰爭,早已不是坦克對轟的舊模式,而是算法、燃料與人力的極限拉鋸。
![]()
烏克蘭要擴軍,能理解。面對俄軍鋪天蓋地的705架無人機轟炸,反擊手段只能是更多、更狠、更智能的無人機群。
米格-29投下“鐵錘”炸彈,摧毀彈藥庫;重型無人機千里奔襲,炸穿西伯利亞兵工廠,這些戰果證明,無人化作戰已成戰場主流。誰掌握空中“蜂群”,誰就掌握主動權。
可問題來了:1.5萬人,75個連,錢從哪來?人從哪來?技術從哪來?
烏克蘭人口本就因戰爭流失嚴重,適齡青壯年大多已在前線。現在要再拉1.5萬專業無人機操作員,還得懂人工智能、經過考核篩選,這哪是“暴兵”?這是在找“科技特種兵”。
現實是,烏克蘭高校工科生早被征調一空,民間能用AI操控無人機的精英,有幾個愿意上前線當“人肉代碼”?
![]()
更關鍵的是,無人機不是玩具,造一架、用一架,都燒錢。電池、芯片、導航模塊、隱身材料,哪樣不依賴外部供應?
美國援烏法案卡在國會,歐洲援助也因國內通脹壓力開始縮水。這時候擴軍,更像是用未來換現在,今天多炸幾個煉油廠,明天可能就沒油開無人機了。
而俄羅斯那邊,雖然被炸得“火光沖天”,但西伯利亞的兵工廠、雅羅斯拉夫的煉油廠,真會被幾架無人機徹底摧毀?
![]()
大概率不會。現代工業體系的韌性遠超想象,炸了能修,斷了能繞。真正受影響的,是市場情緒和能源價格波動。
有意思的是,就在戰火紛飛之際,歐洲天然氣價格反而降了8.1%。這說明什么?資源戰,俄羅斯輸了。
![]()
當初揚言“沒有俄氣,歐洲人冬天會凍死”,結果人家轉頭找挪威、美國、中東買液化氣,建接收站,搞節能改造,硬是把“卡脖子”變成了“繞道走”。
這給全球上了一課:沒有哪種資源是不可替代的,尤其是化石能源。
你有油,我有太陽能;你斷氣,我改核能;你漲價,我節能。市場規律比導彈更持久,技術進步比封鎖更致命。
可烏克蘭的困境在于:它既不是能源輸出國,也不是工業自給國。它的無人機再先進,也得靠西方芯片、電池、軟件支持。一旦援助放緩,整個無人作戰體系就可能停擺。
擴軍75連,聽著威風,實則是一場高風險的債務式作戰,用今天的戰果,透支明天的生存。
更令人擔憂的是,這種“以攻代守”的戰略,正在把戰爭推向無底線。你炸我煉油廠,我炸你火電廠;你用無人機群,我也造“蜂群”反制。最終,平民設施、能源命脈、民生基礎全成目標,戰爭倫理徹底崩塌。
![]()
烏克蘭當然有自衛權,但“擴軍暴兵”不能成為唯一出路。真正的勝利,不是炸毀多少工廠,而是讓士兵回家、讓城市通電、讓孩子上學。靠無人機堆出來的“勝利”,可能是另一場災難的開始。
最后說一句:戰爭拼的不是誰炸得響,而是誰能撐到最后。烏克蘭需要的,不僅是75個無人機連,更是一個能結束戰爭的出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