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鼎年間,雄才大略的漢武帝揮師南下,意圖將嶺南之地納入漢朝版圖。然而行軍期間,來自北方的將士們遭遇的最大阻礙,并非刀劍弓弩,而是南方山林間彌漫的“瘴癘”。
所謂瘴癘,便是南方濕熱氣候中滋生的疫病總稱。嶺南林密多雨,暑熱蒸騰,死水洼地遍布,極易積累腐濁之氣。北方將士初至,水土不服,免疫下降,疾疫在軍中迅速蔓延。將士們突發寒熱,上吐下瀉,成批病倒,軍隊戰斗力大為削弱。
此時,一種南方風物——檳榔,進入了漢軍的視野。隨軍記載表明,嶺南人常嚼食此物以抵御瘴癘。漢軍效仿此法,發現士兵在食用檳榔后,瘴癘狀況得以好轉,軍力逐漸恢復。正是憑借此物,漢軍克服了南征途中最大的自然阻礙,為最終勝利創造了助力條件。*
![]()
“漢武帝元鼎六年,破南越起扶荔宮,宮以荔枝得名,以植所得奇草異木:菖蒲百本;山姜十本;甘蔗十二本;留求子十本;桂百本;蜜香、指甲花百本;龍眼、荔枝、檳榔、橄欖、千歲子、甘橘皆百余本。”
——《三輔黃圖·卷之三》
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漢軍成功平定南越。戰役雖然結束,但漢武帝對嶺南地區的奇花異木產生了濃厚興趣。他下令在上林苑中修建“扶荔宮”,目的就是將南方特有的珍貴植物大規模北遷,移植到都城長安。“扶荔宮”其名,取自“扶持荔枝”本意。據《三輔黃圖》記載,此宮并非僅供游賞的皇家園林,更是一座規模宏大的植物引種基地。宮中廣植荔枝、龍眼、橄欖等果木,遍栽菖蒲、桂花、蜜香等珍奇花木,意圖將整個嶺南的生態圖景復制于北國。然而,在這座匯聚了南國精華的宮苑中,漢武帝對其中一種植物寄予了遠超其他的期待——那便是曾在戰場上幫助漢軍抵御瘴癘的檳榔。
![]()
圖為檳榔果
漢武帝之所以對檳榔的移植格外重視,正是出于其務實的戰略謀劃:希望軍備物資得到可靠保障,不再受地域限制。盡管因氣候差異,引種計劃最終未能成功,但這一嘗試本身,已清晰折射出檳榔在漢武帝經略南方過程中所占據的重要地位。
隨著檳榔被引入宮廷,它也悄然成為連接南北文化的橋梁。關于檳榔的文字記載,可追溯至司馬相如的《上林賦》,其中“仁頻”一詞,據考證即為檳榔。自漢武帝將其帶入長安,北方貴族階層開始接觸并逐漸接受這一南方風物,檳榔的用途與文化也隨之北傳,促進了南北之間的認知與融合。
回望這段歷史,扶荔宮早已湮沒于時光,但檳榔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卻不容忽視。它不僅曾在戰場上祛除瘴氣、助力漢軍決勝南越,更在戰后成為帝國整合南方資源、推動物產互通與文化交融的戰略象征。
*注:依據漢代南征的史實、南方瘴氣的危害、嶺南食用檳榔的習俗,以及檳榔在后世醫學中被認定的“御瘴”功效等史實為支撐點得出結論。《后漢書·馬援傳》載東漢馬援將軍南征時,“軍吏經瘴疫死者十四五”,反映了南方瘴癘對北方軍隊的巨大威脅。《本草綱目》果部:“檳榔治瀉痢后重,心腹諸痛,大小便氣秘,痰氣喘急,療諸瘧,御瘴癘”,也記載了檳榔抵御瘴癘的功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