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敢信嗎?一個天天按時接娃放學的郊區爸爸,背地里居然在琢磨偷博物館的畫。
這就是《主謀》里喬什·奧康納演的詹姆斯,看著是溫文爾雅的丈夫、父親,實則滿腦子“我是犯罪大師”的幻想。
剛看這段的時候我都笑了,他那點小心思,明眼人一看就透,也就他自己覺得藏得嚴嚴實實。
本來以為他也就偶爾“順手牽羊”過過癮,沒成想膽子越來越大。
有次帶老婆特麗、兩個兒子去博物館,他不光偷了個小物件,還盯著亞瑟·Dove的畫挪不開眼,就是那個被歷史學家算成“美國第一個抽象畫家”的人。
更離譜的是,他居然還觀察起保安來了,看見有個警衛癱在椅子上打盹,就覺得“這事兒能成”。
“雙面爸”的盜竊夢
可光有想法沒用,他還得找人搭伙。
一開始找了蓋伊和拉里,本來計劃得好好的,結果蓋伊中途撂挑子跑路了。
無奈之下,他又找了個叫羅尼的人,這人看著比前兩個“狠”,卻是整個團伙里唯一的黑人。
如此看來,詹姆斯根本沒考慮什么團隊默契,就是病急亂投醫,而且那點藏不住的階層偏見,也跟著露了餡。
他還特“雞賊”,非要留在車里等,說自己常帶家人來博物館,怕被認出來。
這話聽著有理,其實就是想把風險都推給別人。
他連“小偷”都算不上,頂多是個“裝腔作勢的投機者”。
就像1972年美國伍斯特那起真實的博物館劫案,盜賊最后就是因為同伙在酒吧吹牛被抓的。
詹姆斯倒好,半點沒吸取教訓,連銷贓的路子都沒摸透,就敢動手偷名畫,這哪是“主謀”,分明是“送人頭”。
更可笑的是,他對家里人還裝得跟沒事人一樣。
特麗雖然不知道他偷東西,可他總找借口“學校有事”不接孩子,次數多了,換誰都會起疑心。
他是不是覺得自己特別聰明,能把兩邊都糊弄過去?可實際上,他不過是在給自己挖坑,等坑夠深了,想爬都爬不出來。
越戰下的糊涂賬
這電影還有個細節挺戳人的,它把故事放在了1970年,那時候美國正陷在越戰里。
廣播里天天播反戰游行的新聞,報紙上全是戰爭傷亡的消息,可詹姆斯家看著跟沒事人似的,他沒被征兵,家人也沒人在前線。
但你要是仔細看就會發現,時代的影子早烙在他們家了。
詹姆斯他爸是個法官,典型的“體制內人”。
詹姆斯偷東西,有點跟他爸對著干的意思,想證明自己“不是只會按部就班的普通人”。
可他又沒那個本事,最后變成了瞎折騰。
他媽媽也有意思,明明知道詹姆斯之前借了錢不還,還接著給他錢,怕不是覺得小時候沒照顧好他,想用錢補?可這樣根本不是幫他,是把他往火坑里推得更遠。
那時候的美國社會也挺分裂的,支持戰爭的人覺得反戰的是“叛徒”,反戰的人又覺得政府在瞎搞。
詹姆斯看似沒沾這些事,可他的自私和逃避,其實跟那個時代里“只想顧好自己”的很多人一樣。
搞不清他是真沒意識到,還是故意裝糊涂,反正最后,越戰沒直接影響他,他自己的“犯罪夢”倒先把自己坑了。
反套路的犯罪片
一般盜匪片里,主角都得耍帥,計劃也得天衣無縫。
《主謀》偏不,它把詹姆斯的“狼狽”拍得明明白白。
偷畫之后,他不僅沒拿到錢,還被羅尼這種“真壞人”拿捏,最后連躲的地方都沒有。
跑去朋友弗雷德家避難,結果弗雷德的老婆莫德直接跟他說“你別在這待著,會連累我們”。
這話聽著客氣,其實特別剛,比那些只會裝糊涂的角色強多了。
喬什·奧康納演得是真不錯,之前看他演《王冠》里的王子,還覺得挺優雅,這次演個騙子,那種“表面無辜、心里算計”的勁兒,一下就出來了。
有個鏡頭我印象挺深,他站在窗邊,陽光把他的影子拉得老長,看著像個有故事的人,可實際上,他心里可能就只有“怎么躲過去”的小算盤。
并非明智之舉的是,他連對孩子都撒謊,好像身邊的人都是他的“同伙”,得跟著他的節奏走,這種自私,比偷東西更讓人反感。
說到底,《主謀》根本不是講盜竊的,是講一個人怎么被自己的虛榮心毀了。
詹姆斯想當“主謀”,想擺脫平庸,可最后不僅毀了自己,還連累了家人和朋友。
這電影沒什么大場面,卻看得人有點扎心,有時候我們總覺得自己能搞點“大事”,可實際上,踏踏實實干好眼前的事,比什么都強。
詹姆斯的結局,與其說是“罪有應得”,不如說是“自食其果”,誰讓他把“裝酷”當成了人生大事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