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演藝圈,有些選擇幾乎等同于“自毀前程”,比如在事業最輝煌的時候,轉身遠赴海外定居,這種行為一旦被貼上“不愛國”、“撈金”的標簽,就很難再翻身。
可偏偏有這么一位,在美國生活了十多年,78歲高齡才重返國內舞臺,不僅沒被口水淹沒,反而被尊為“人民藝術家”。
她就是祝希娟,為什么公眾對她如此“寬容”?這背后到底藏著怎樣的故事?
![]()
天生的“瓊花”
祝希娟這個名字,注定要和“瓊花”捆綁在一起,但她能成為“瓊花”,本身就是個意外。
她不是那種一眼驚艷的柔美小花,恰恰相反,她身上有股子“野性”。
![]()
1938年出生在江西贛州,父母是知識分子,可她的童年卻是在顛沛流離的戰火中度過的,這種環境,磨出了她果敢、剛毅的性格。
這股勁兒,在她考入上海戲劇學院后,一點沒收斂。
大三那年,她因為拍戲跟男同學吵得不可開交,恰好被前來選角的“中國電影之父”謝晉撞個正著,謝晉要找的,正是《紅色娘子軍》里那個敢愛敢恨、不屈不撓的吳瓊花。
![]()
看到祝希娟那雙“火辣”的、充滿“嫉惡如仇”氣質的眼睛,謝晉當場拍板:就是她了。
這份骨子里的剛毅,是演不出來的,是祝希娟從戰亂歲月里帶來的生命底色,與角色完美重疊。
她不是在扮演瓊花,在某種程度上,她就是瓊花,為了演好這個角色,她沒有依賴所謂的天賦,而是用了最笨也最真誠的辦法。
![]()
她直接跑到娘子軍部隊,跟戰士們一起生活,一起摸爬滾打地訓練,這種樸素的創作方式,讓電影里的吳瓊花不再是一個扁平的符號,而是一個有血有肉、直率潑辣的鮮活生命。
電影一上映,瞬間引爆全國。
祝希娟一舉拿下新中國第一屆大眾電影百花獎的最佳女主角,成了名副其實的第一位“百花影后”。
![]()
她的形象,從銀幕走向街頭巷尾,成為一個時代的文化印記,就連文壇巨匠郭沫若,都曾為她揮毫作詩。
這個從人民中來、帶著泥土芬芳的藝術形象,為祝希娟積累了無比深厚的“聲望資本”,也成了日后無論她做什么選擇,公眾都愿意去嘗試理解她的情感基石。
![]()
出國不是背棄
九十年代,國內掀起了一股出國浪潮,當祝希娟也放下工作,最終選擇定居美國時,爭議隨之而來。
“崇洋媚外”、“國內賺錢國外花”的帽子,毫不客氣地扣了上來,如果只看表面,這似乎是又一個老藝術家“晚節不保”的故事,但撥開迷霧,你會發現她的動機,遠比想象的復雜。
因為她的“出走”,更像一場“遠征”。
![]()
早在八十年代,她作為代表團成員訪問歐洲,親眼目睹了國外影視工業的繁榮,那種差距深深刺激了她。
后來,一部《北京人在紐約》火遍大江南北,引發了無數人對“美國夢”的向往。
祝希娟看到的卻是另一面,她擔心這種美化會讓國內人才盲目外流,反而萌生了要去拍一個真實美國,糾正這種認知的想法。
![]()
別忘了,她骨子里是個開拓者。
1983年,她被調往剛剛起步的深圳,擔任電視臺副臺長,那時的深圳還是一片熱土,一切從零開始。
她硬是憑著一股不服輸的勁兒,熬夜學習電視制作,帶著團隊從無到有,最終斬獲了多個電視“飛天獎”。
![]()
這段經歷證明,她從不是一個安于現狀的人,去美國不過是她開拓精神的再一次延續。
到了美國,她也沒閑著。
退休生活對她而言,不是享受陽光沙灘,她和好友在洛杉磯創辦了“美國瓊花”影視藝術公司,甚至在國內也設立了分公司。
![]()
她的目標很明確:要為中美影視文化交流搭一座橋,她學英語,四處奔波,努力接觸美國電影圈,積極促成中外合拍劇。
她不是去享受的,而是去學習和交流的,那部反響很大的《百老匯100號》,就是她努力的成果。
她始終抱著一種“身在曹營心在漢”的文化使命感,當別人以為她“背棄”了故土時,她其實是換了一種方式,在為中國電影的發展奔走。
![]()
2017年,78歲的祝希娟回來了。
回歸不是撈金
這一次,如果她只是安享晚年,無人會說什么,可她偏不,她選擇重返演藝圈。
于是,“回國撈金”的質疑聲又悄然響起,然而,她接下來的行動,讓所有質疑都變得蒼白無力。
她回歸后的作品,題材尖銳得讓人心驚。
![]()
《大雪冬至》里,她扮演一位孤寡老人,電影深刻反映了獨居老人的生活困境,引發了巨大的社會關注。
為了這部戲,她在寒冷的冬日里進行戶外拍攝,毫無怨言。
![]()
接著是《空巢》,她又一次將鏡頭對準老年群體,那年她已經82歲高齡,卻頂著酷暑高溫堅持拍攝,只為喚起社會對老人精神世界的關懷。
還有《天下無拐》、《爸爸的謊言》,她的選擇,無一不是在為弱勢群體發聲,用藝術去觸碰社會最真實的痛點。
![]()
“撈金”?她出演這些影片,很多時候都是無償的,不計任何回報,她用最直接的行動,粉碎了那些刺耳的揣測。
她對藝術的敬畏和奉獻,是刻在骨子里的。這份純粹,讓她晚年的藝術生命,燃燒得比年輕時更加熾熱。
更令人動容的是她的個人選擇,為了不給子女添麻煩,她和同為藝術家的丈夫侯烽民,一起住進了養老院。
![]()
這個選擇,與她電影里所關懷的主題形成了奇妙的互文,她不僅在銀幕上為老人發聲,在生活中也用自己的方式,詮釋著一位老人的獨立與體面。
結語
所以,祝希娟憑什么被稱作“人民藝術家”?這個稱號,從來不是憑空得來的,更不是靠公眾的遺忘或寬容。
從年輕時,她將自己剛毅的生命底色注入“瓊花”,塑造了一個屬于人民的時代偶像;
![]()
到中年時,她帶著文化使命感“遠征”海外,試圖為中國影視的發展架起一座橋梁;
再到晚年,她將自己最后的能量,全部奉獻給了對底層人民真實痛點的關懷。
“人民藝術家”,對她而言,不是一個過譽的桂冠,而是對她一生行動邏輯最精準的概括,因為她曾說,如果身體允許,還想再活幾十年,去完成那些未完成的電影夢。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于網絡,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系后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
信息來源:
定居美國10余年,78歲卻回國“撈金”,她憑啥被稱“人民藝術家”——咸寧視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