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深藝人許紹雄因癌癥致器官衰竭,10月28日凌晨安詳離世,享年76歲。
許紹雄在銀幕上溫暖豁達的經典形象,與“你們都是大人了,別再哭了”等臺詞,成為粉絲永恒的追憶。
![]()
這位港劇“金牌綠葉”,以“歡喜哥”“朱聰”等經典角色陪伴了幾代人,用半世紀演藝生涯詮釋了“角色無大小”。
令人感嘆的是,許紹雄常在多平臺分享生活,從未透露自己患癌。
甘做綠葉的豁達人生
港劇有句經典臺詞,“做人呢,最要緊的就是開心”。這句話許紹雄常常掛在嘴邊。不論什么時候,許紹雄臉上總是掛著笑。
2014年,許紹雄在港劇《使徒行者》中飾演“歡喜哥”,一個老謀深算、心狠手辣的笑面虎。劇中,他遇人遇事總是未語先笑,只不過“笑”的背后有心機算計,也有凄然悔恨。面對喪子之痛,“歡喜哥”放聲大笑,但笑里盡是絕望。
![]()
許紹雄看《使徒行者2》(圖源:微博)
在“歡喜哥”之前,許紹雄塑造過許多配角,彼時66歲的許紹雄,已經在演藝圈摸爬滾打了42年,但這是他第一次獲得大眾的關注,享受到聚光燈的注視。
![]()
《倚天屠龍記》中飾演韋一笑(圖源:豆瓣)
在電影《澳門風云》里,許紹雄飾演的角色叫奔馳哥,或許這是導演王晶的有意安排,因為在港圈,許紹雄的外號就叫“Benz哥”。
這個外號來自許紹雄的一件軼事:當年他開了一輛奔馳去參加活動,引得朋友們打趣他是“Benz雄”,后來這個外號也就傳開了。
許紹雄的家境確實非同一般。其祖上是廣州名門西關許氏,祖先許拜庭是廣州四大鹽商之首;太公許應骙曾任閩浙總督,是慈禧太后的干兒子;姑婆許廣平是魯迅的妻子;叔公許崇智是粵系軍閥,曾參與創立黃埔軍校。
面對顯赫的家庭,許紹雄很少談及,“有什么好講的呢?比起他們,顯得我這么差啊,對他們真是失禮了”。在他看來,樹大有枯枝,族大有乞兒,他就是枯枝和乞兒,顯赫的家事與自己并沒有太大的關系。
曾經盛極一時的香港影視行業,最不缺的就是明星,身處其中的許紹雄身份總是模糊的:年輕時飾演小弟,歲數大了就演長輩,很多時候他出演的是沒有具體名字的角色。
翻閱許紹雄履歷,《阿旺新傳》的水哥、《My盛Lady》的香善男、《新扎師妹》的方鐘sir等,每一個角色都被他演繹得恰到好處,既不搶奪主角半分光彩,也接得住每一個轉折沖突。作為“甘草演員”,許紹雄一步一步開拓出了自己的空間。
《暗戰》中飾演黃啟發(圖源:豆瓣)
![]()
媒體曾不止一次問過許紹雄是否想過演男主,每一次的回答都很干脆:沒想過。他自嘲懶散,也開玩笑身份低了壓力也就小了。
“劇集受歡迎,我有份的,劇集不受歡迎,跟我無關,我又不是主角,又要日日開工,我不用。”這段話背后蘊藏著一位老藝人對于演藝事業的透徹領悟。
許紹雄生前曾在一個視頻中說道:“先不要說有沒有來世,百年之后,塵歸塵,土歸土。沒有你也沒有我。我們勤勤懇懇,老老實實一世,帶不走一磚一瓦。人生苦短,所以吃你想吃的東西,看你喜歡看的風景,做你喜歡做的事,來日并不方長。有錢就把日子過好一點,沒錢就把心情調整好一點,日子一天天地就這樣過去,有一天你什么都會放下的。”
這段話或許正是他76年人生哲學的最佳注腳。然而,這樣豁達的人卻因為癌癥永遠離開了我們。
癌癥來臨前的9個預警信號
癌癥的發展是漸進的過程。怎樣做才能讓腫瘤遠離我們?這需要時常關注身體變化,未雨綢繆。
不明原因的疼痛
當身體各部位出現不明原因的疼痛,尤其是持續性或進行性加重的疼痛,可能使用一些基礎止痛藥物也無法緩解,需警惕骨癌、肝癌、胰腺癌等引起的疼痛。
這種疼痛可能是由腫瘤細胞侵犯或壓迫神經系統引起的。
有統計顯示,約1/4新診斷惡性腫瘤患者、1/3正在接受治療的患者以及3/4晚期腫瘤患者會合并疼痛。
淋巴結腫大
頸部、腋窩、腹股溝等部位的淋巴結持續腫大,質地堅硬,活動度差,可能是淋巴瘤或其他癌癥淋巴結轉移的表現,如乳腺癌。
從淋巴結腫大的特點來說,良性淋巴結腫大一般淋巴結會比較軟,表面光滑,活動度比較好,與周圍的組織分界比較清楚,按壓時常常有疼痛。
而惡性淋巴結腫大一般質地比較堅硬,或者柔韌,固定活動度小,表面不光滑,與周圍組織分界不清,一般沒有壓痛感。
總結一下:淋巴結腫大,疼比不疼強,危險的腫塊越不會喊“疼”,因此如果出現無痛性淋巴結腫大,需警惕惡性腫瘤的可能,及時就醫檢查。
持續疲勞感
持續感到疲勞和乏力是癌癥患者常見的癥狀之一,癌癥患者由于病灶影響,可能導致進食量減少,出現貧血、營養不良等癥狀,從而導致全身無力。
患者可出現無明顯誘因的持續性疲勞感,休息后難以緩解,這可能是身體免疫系統與潛在癌細胞反應的表現。
體重異常變化
未進行飲食調整或增加運動量的情況下,如果體重突然下降或上升,可能是癌癥導致的新陳代謝異常。
美國癌癥協會資料顯示,食管癌、胃癌、肺癌、胰腺癌、肝癌等多種癌癥都可能導致體重突然下降。
皮膚異常
皮膚出現不明原因的瘙癢、色素沉著、紅斑或長期不愈的潰瘍,可能是皮膚癌或內臟癌的外部表現。
如舌頭、頰黏膜、皮膚等處,沒有外傷,出現體表潰爛長期愈合不了,并且潰爛面逐漸增大;或身上長的黑痣突然增大,同時伴有破潰、出血、疼痛或痣上長有的毛發出現脫落等,要提高警惕,及時就醫檢查。
消化系統癥狀
如果患者頻繁出現消化不良、腹脹、腹痛、腹瀉或便秘等癥狀,且持續時間較長,需警惕胃癌、腸癌等消化系統癌癥。
如腹部不適是早期胃癌患者較常見的癥狀,多數胃癌患者發病初期都有上腹部不適,如心窩部隱痛,且疼痛常捉摸不定,無明顯規律。
呼吸系統癥狀
持續性咳嗽、咳痰、痰中帶血或呼吸困難,可能是肺癌、喉癌等呼吸系統癌癥的早期信號。
另外,部分甲狀腺癌細胞腫塊會壓迫氣道,會導致氣管變形,進而影響呼吸,出現呼吸不暢的癥狀。
持續性反復發熱
癌癥患者可能會出現持續性或反復性的發熱,這是因為腫瘤會產生引發體溫升高的物質。
如白血病、淋巴瘤等癌癥都會對免疫系統造成影響,身體為了對抗這種問題,可能表現為持續發燒。
還有一類癌癥患者有時會出現“腫瘤熱”,主要表現為有規律的午后和傍晚的發熱,次日凌晨緩解,其中以淋巴瘤的表現最為典型。
因此,如果出現斷斷續續、原因不明、時有時無的發熱時,千萬不能當感冒治,一定要及時就醫,接受正確治療。
異常出血
非外傷性出血,如鼻血、咳血、便血、尿血或陰道出血等,可能是鼻咽癌、肺癌、腸癌、胃癌、膀胱癌等惡性腫瘤的前兆。
其中,大便中發現鮮紅色的血跡是大腸癌最常見的早期癥狀之一,但容易與痔瘡出血混淆。
做4件事守住防控關口
癌癥雖可怕,但并非不可防。
基于2022年中國癌癥登記數據,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研究人員選取了2016年男、女癌癥死亡率排名前十的癌癥作為研究對象(共12種,在2018年造成的癌癥死亡人數占比近84%)。
在大量數據分析后,研究人員最終確定了15種可改變危險因素,分別是:吸煙、吸二手煙、高體重指數[BMI=體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運動不足、過量飲酒、蔬菜吃得少、水果攝入不足、全谷物攝入不足、過量食用紅肉、加工肉類吃太多、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人乳頭瘤病毒和幽門螺桿菌感染,以及PM2.5暴露。
15個可改變危險因素,每一項都是防控的重要關口。總的來說,要做好四件事。
科學飲食
飲食要定時定量,多吃新鮮應季的蔬果,每餐七八分飽;主食不限于精米白面,可摻雜燕麥、藜麥、紅豆等谷物或雜豆;少吃紅肉,每周保證吃兩次禽肉、魚肉。
點外賣或去餐館時建議選清蒸、燉煮的菜品,比如清蒸魚、水煮蝦,油膩的菜可用清水涮一涮。
主動戒煙
防癌手段中,控煙是目前最重要的措施。
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腫瘤科主任醫師尤長宣表示,人們對吸煙的危害性認識不足,在未患重病前,僅有3%~5%的人能主動戒煙。公共場所要加大禁煙力度,并做好監督;個人要主動避開有煙環境,包括二手煙、油煙;想戒煙的人可以去醫院的戒煙門診尋求幫助。
此外,炒菜時要及時打開抽油煙機或開窗通風;裝修或購買新家具時選擇環保材料;空氣污染嚴重時減少戶外活動,出門主動戴口罩。
適量運動
日常散步、快走、跳繩、打太極拳等活動都可以算運動,關鍵在于找到自己喜歡并能堅持的項目,或與家人、好友結伴進行。
每天10~15分鐘的運動也不算少,后續可逐漸增加時間、強度,還可以在通勤或午休時散散步、爬爬樓。
本身有運動習慣的人,要保證每周達成150分鐘的中等強度或75分鐘中高強度有氧運動。
接種疫苗
重慶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腫瘤內科副主任醫師王春梅表示,接種疫苗是最有效、最安全的防病方法,癌癥也不例外,從出生起就要開始行動。
新生兒需按照國家免疫規劃接種疫苗;成年人需每年體檢,適齡女性接種HPV疫苗,有性生活后需定期進行婦科檢查,高危型HPV感染者需遵醫囑治療;幽門螺桿菌陽性者及時根除。
此外,不少病毒可通過體液、接觸傳播,外出理發、修腳、美甲、搓澡時,需避免共用器械或毛巾,減少間接感染的風險。
本文綜合 有來醫生 生命時報 界面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