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擊上方“護言醫語”
點擊加星★ 每天看醫護那些事兒 ?
最近,一條“醫院規定副高以上才能停進院內”的舊聞,在醫護朋友圈又刷屏了。
點開看,原來是2020年陜西渭南某醫院的政策,當時就鬧過一陣子,如今被翻出來,評論區依然炸成一片:“合著我們天天守著手術臺的,連停個車的資格都沒有?”“下了夜班想直接回家,繞去三公里外找車位,這合理嗎?”
說真的,這哪是條“舊聞”啊?分明是塊反復被揭開的傷疤——表面看是停車問題,底下埋著的,是無數一線醫護被忽視的委屈,和醫院管理里那股子揮之不去的“懶政思維”。
普通醫生:我忙得腳不沾地,憑啥停車要“論資排輩”?
有位在三甲醫院干了十年的內科醫生跟我吐槽:“我們科老張,副高職稱,每天查完房、做完手術,車往住院部樓下隨便一停;我主治醫師,早上七點半到醫院,晚上九點還在寫病歷,車只能停兩公里外的商場,再騎共享單車回來。”
這場景是不是特別熟悉?門診、急診、病房,一線醫護才是醫院里“腳不沾地”的主力軍。
陜西渭南某醫院2020年推行的這項政策,堪稱現代職場最荒誕的"身份等級制"。副高以上醫師享受專屬車位,中級職稱需步行500米,初級職稱和護士們則要擠進隔壁商場停車場——這哪里是醫院?分明是封建社會的"九品中正制"在停車場的投射。
你知道嗎?某三甲醫院統計顯示,78%的門診量由主治及以下醫師完成,但他們卻要為22%的"高級職稱"讓渡資源。當一位規培醫生在值完36小時班后,發現自己的電動車被鎖在院外,而隔壁車位上停著某主任的第三輛私家車時,這種屈辱感比連續十臺手術更讓人窒息。
管理方:一刀切的“懶政”,比車位不夠更傷人
有人替醫院開脫:“車位就那么多,總得優先誰吧?”可問題是,優先的邏輯該是什么?是看誰上班更累、貢獻更大,還是只看一張職稱證書?
安徽某醫院的大夜班醫生老周說得直白:“我們不是要跟領導搶車位,是希望規則別這么冷冰冰。
更諷刺的是,很多醫院的停車位缺口,本就是規劃時留下的“歷史欠賬”。 四川一位從業 15 年的醫生說得透徹:“真正的問題是醫院籌建時沒規劃夠車位,現在不想費心思解決,就把矛盾轉嫁給普通職工。”
把資源短缺的矛盾,變成內部“按職稱分配”的戲碼,本質上是管理思維的偷懶——不想花精力做動態調度(比如錯峰停車、錯時下班),不想協調周邊停車場合作,甚至懶得聽聽一線醫護的實際困難,最后用一張職稱證書當“遮羞布”。
我們反對的不是“優待”,是“歧視”
當然,有人會說:“高層次人才就該有特殊待遇。”可什么是“高層次”?是在實驗室搞科研的專家,還是在ICU連軸轉的醫生?是發過高影響因子論文的,還是搶救過無數生命的?
一線醫護的“高層次”,藏在凌晨三點的手術記錄里,在反復推敲的診療方案里,在患者那句“醫生我信你”里。他們需要的不是“特殊待遇”,是被看見、被尊重。
想起上海某醫院的做法:他們把車位分成“應急”“輪班”“訪學”幾類,急診科、產科等高強度科室優先,夜班醫護下班前半小時短信通知預留車位。沒有職稱門檻,只有對辛苦的共情——這才是管理該有的樣子。
醫院的溫度從來不在豪華的大樓里,也不在冰冷的規定里,而在那些 “小細節” 里:是夜班后的一杯熱粥,是忙不過來時的一句搭把手,更是一個不用繞路的停車位。
畢竟,能治好病人的,不只是 “副高” 的頭銜;能撐起醫院的,更是每一個為生命奔波的普通人。當醫院開始在意 “普通醫護的停車問題”,才是真正懂了 “尊重” 的含義 —— 因為對生命的敬畏,首先要從敬畏身邊的同行開始。
最后想說:別讓一道 “停車墻”,隔開了醫護之間的暖意;更別讓 “唯職稱論”,涼了那些正在成長的年輕醫生的心。畢竟,今天的 “普通醫生”,可能就是明天救死扶傷的 “副高專家” 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