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它們并非傳統果樹,卻高達四米有余,枝頭掛滿累累‘果實’!”
2
步入山東德州一位老農程木興的私人園地,遠遠便能望見幾株挺拔如樹的身影。這些植株高逾四米,枝干粗壯,密密麻麻的棉桃壓彎了枝條,遠遠望去宛如結滿果子的果樹。
3
然而走近細看才發覺,這并非梨樹、桃樹,而是罕見的棉花“樹”。每一株竟擁有38個主果枝,可承載多達92個棉桃,生命力驚人。而這6棵奇特的棉花樹,背后藏著一段長達六年的執著探索。
![]()
4
這棵“棉花樹”,究竟是如何誕生的?
5
時間回到2019年,程木興在自家種植“魯棉37號”的棉田中,偶然發現了一株異于尋常的棉花苗。它的莖稈格外粗壯,分枝也比普通棉株更發達,顯得格外醒目。
6
當時路過的人大多一笑而過,認為不過是自然變異的一株“怪苗”,不值得在意。唯有程木興心生好奇,覺得這株苗不同尋常,或許蘊藏潛力。
![]()
7
他毫不猶豫地將這株苗小心移栽到自家菜園一角,并特意圍起一圈簡易籬笆,防止雞鴨踩踏或孩童誤傷,悉心呵護如同對待珍寶。
8
自此之后的六年光陰里,除了日常耕作,程木興幾乎把所有空閑時間都投入在這株苗的成長記錄中。每天測量高度、觀察葉片數量、記錄開花時間,連天氣變化對生長的影響都不曾遺漏。
![]()
9
每逢暴雨傾盆,他總會披上雨衣趕往菜園,查看根部是否積水;發現枝干上有蛀蟲,他從不舍得噴灑農藥,唯恐傷害植株,而是蹲在一旁用手一顆顆摳出害蟲,再輕輕清理傷口。
10
整整六年,沒有科研經費支持,沒有實驗室設備輔助,也沒有專家指導,他僅憑一畝薄田和多年務農積累的經驗,采用“雜交+回交+篩選”的土辦法,硬是讓這株小苗成長為高達4.65米的“棉花巨樹”。
![]()
11
“雜交”、“回交”——聽起來專業術語,其實原理并不復雜。
![]()
12
所謂“雜交”,就是將兩種具有互補優勢的棉花品種進行人工授粉結合。例如,A品種產量極高,但抗逆性差,稍遇干旱或病害便容易死亡;B品種雖產量一般,卻耐旱耐病,適應力強。
13
程木興的目標很明確:取兩者之長,培育出既高產又強韌的新品系。
![]()
14
當成功獲得雜交后代后,真正的挑戰才剛剛開始。“回交”便是將這些優良后代與原始優良親本反復交配多代,逐步固定理想性狀,使新品種特性穩定遺傳,不再出現大幅波動。
15
這一過程對于農業大學的學生而言尚屬難題,需在導師指導下借助專業知識完成。但對于從未接觸過育種理論的程木興來說,完全是靠經驗摸索前行。
![]()
16
最初那株突變苗雖然長得高大,第一年僅結出23個棉桃,與普通棉花相比并無明顯優勢。換作他人可能早已放棄。
17
可程木興腦海中始終記得早年村里技術員提過的“雜交育種”四個字。經過反復思量,他決定嘗試將這株高大苗與抗病性強、結桃多的優質棉種進行人工雜交。
![]()
18
第二年春天,他特地從外地購入一批優質棉種,在菜園中劃出一塊專屬區域作為試驗田。每天清晨露水未干時,他就拿著鑷子和小毛刷,小心翼翼摘除父本雄蕊,再將花粉精準涂抹到母本雌蕊上,每朵花都要重復數次,確保授粉成功。
19
授粉完成后,他又密切關注環境條件,擔心溫度過高影響發育,甚至用遮陽網臨時搭建棚架為幼苗降溫。
![]()
20
盡管付出了巨大努力,初代雜交苗的表現卻參差不齊:有的繼承了高大特征,卻極易染病;有的抗病能力出色,株型卻矮小瘦弱;更有不少幼苗剛出土幾天便枯黃萎蔫,毫無生機。
![]()
21
面對混亂的性狀分離,程木興沒有退縮。他堅持每年篩選,只保留那些莖稈粗壯、生長迅速、結桃密集且抗病表現良好的個體,再將其與原始突變株進行回交,持續優化基因組合。
22
一年又一年,他在田間不斷“淘汰—保留—再雜交”,像打磨玉石般精細雕琢。期間被拔除的失敗苗株累計超過千株,留下的筆記足足填滿了12個硬皮本子。
![]()
23
歷經七載寒暑,終于選育出少數幾株兼具高大、豐產、抗逆三大優勢的“優等生”。這些植株最高可達4.65米,單株果枝達38條,平均結桃數達92個,部分甚至突破百桃大關。
24
人們不禁發問:這種“棉花樹”除了產量高、抗病強之外,還有哪些獨特之處?
![]()
25
它和普通棉花,到底有何不同?
26
最直觀的區別在于形態與生命周期。常規棉花屬于一年生草本作物,通常高度不超過1米,每年春播秋收,每畝約種植3000至5000株,生命周期僅數月。
27
而程木興培育的“棉花樹”為多年生木本結構,最高達4.65米,單株可分生出136個有效果枝,具備類似果樹的長期產出能力。
![]()
28
更為關鍵的是,這種棉花展現出極強的生態適應性。它能在普通棉種難以存活的鹽堿地、貧瘠土壤中正常生長,極大拓展了棉花種植的地理邊界。
29
這意味著,在黃河下游廣袤的鹽堿地帶,農民有望通過種植“棉花樹”實現土地增值與經濟增收,開辟一條全新的農業發展路徑。
![]()
30
結語
31
盡管程木興未曾接受過系統的農業教育,也不懂分子標記或基因測序等現代技術,但他已有33年棉花種植經驗,對土地的理解深入骨髓。
32
當他成功培育出這一新型棉花品系后,消息傳開,多位農業專家專程前來參觀學習,翻閱他親手記錄的12本育種日志。
![]()
33
令人驚嘆的是,許多教授坦言,這些手寫筆記中的觀測數據之詳盡、時間節點之精準、環境變量記錄之全面,竟遠超高校實驗室的標準檔案。
34
目前,當地農業農村部門已介入,正協助程木興開展品種登記與權威檢測,評估其作為新品種推廣的可能性。
35
若順利通過審定,“棉花樹”或將改變傳統棉花種植模式,成為中國農業自主創新的一個民間典范。
36
信息來源:德州晚報《既能觀賞還能育種!德州農民程木興培育出4.26米高“棉花樹”》2025-10-21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