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航母在南海遇上了“倒霉半小時”,先是“海鷹”直升機掉海里,接著“超級大黃蜂”戰斗機也跟著墜了,好在飛行員都救回來了。
![]()
美國海軍很快就認了這事,但沒說清楚為啥會出事,結果還不到一天,特朗普就跳出來說自己“查清原因”了,可這事兒真就這么簡單嗎?這會解放軍早就準備好了,就等著美方那邊開口呢!
在10月26日下午,這片海域見證了令人瞠目結舌的一幕,大約在下午2點45分,一架隸屬于第73直升機海上打擊中隊的MH-60R“海鷹”直升機,在起飛階段突然失控,一頭栽進了大海。
![]()
幸運的是,機上3名機組人員全部獲救,可是驚魂未定的人們還沒來得及喘口氣,更大的災難接踵而至。
僅僅過了約30分鐘,就在下午3點15分左右,一架隸屬于第22戰斗機攻擊中隊的F/A-18F“超級大黃蜂”戰斗機,同樣在起飛時發生意外,化作一團火球墜入海中,兩名飛行員在千鈞一發之際彈射逃生,最終也被成功救起。
![]()
半小時內,一架直升機,一架戰斗機,接連墜海,如此密集的事故,讓遠在800公里外專機上的特朗普總統都覺得“非常不尋常”,他很快給出了自己的猜測:問題可能出在“燃油質量”上。
特朗普甚至補充說,他傾向于排除“蓄意破壞”的可能性,但這個“燃油論”,真的站得住腳嗎?
![]()
一艘生銹的航母
墜機事件最直觀的原因,是美軍武器庫中那些肉眼可見的物理性衰敗,“尼米茲號”本身就是一座漂浮的“博物館”,作為“尼米茲”級的首艦,它從1975年便開始服役,在海上顛簸了將近半個世紀,一股生銹的味道。
這艘航母本應在明年1月或最晚2026年就該回港退役報廢,但由于接替它的“福特”級航母“肯尼迪”號遲遲未能服役,它只能被“臨危受命”,拖著老邁的身軀繼續延期部署。
![]()
老舊帶來的問題是全方位的,早在2022年,這艘航母的儲水倉就曾發生過泄漏,暴露出內部管線和設備的老化問題。
更麻煩的是,由于服役時間實在太長,當年為它生產部分零件的制造商許多早已倒閉,海軍的維護人員不得不四處尋找二手零件來“縫縫補補”。
![]()
航母如此,艦載機也難逃“中年危機”,這次出事的F/A-18F“超級大黃蜂”,其機隊的平均機齡已經超過15年,有的甚至達到了18年,機體疲勞、液壓系統老化等問題層出不窮。
翻開記錄,F/A-18系列的墜機史觸目驚心,從去年至今,全球范圍內該系列戰機已經摔了11架,其中8架都屬于美軍自己。
![]()
這些冰冷的數字,無聲地訴說著這支空中力量的“硬件危機”,將這樣的裝備部署到全球對抗最激烈的前沿,本身就是一場豪賭。
疲憊不堪的戰爭機器
老化的骨架,被強行推上了高壓的舞臺,并交由一群身心俱疲的操作者來駕駛,這便是事故背后的第二重關鍵因素,那就是“人因”危機。
事發時,“尼米茲號”正身處南海,這里是全球電子對抗最激烈的海域之一。
![]()
更微妙的是,解放軍當時正在附近海域展開軍演,一張無形的監測與電磁干擾網絡早已鋪開,美軍飛行員需要頂著巨大的壓力,在對手的眼皮子底下執行高風險的起降任務。
高壓的外部環境,疊加的是高強度的內部節奏,“尼米茲號”的官兵們已經連續在海上部署了長達7個月,許多人長期處于精神緊繃的“連軸轉”狀態,身體和心理的疲憊可想而知。
![]()
專家分析,在這種狀態下,任何一次微小的操作疏忽都可能被無限放大,最終釀成大禍,更要命的是,美軍的訓練和士氣也在同步下滑。
因為錢不夠用,飛行員一年飛的小時數,從以前的200小時掉成150小時了,這一下就直接影響了他們——遇到復雜情況時,處理能力明顯不如以前了。
![]()
與此同時,美國國內的政府停擺風波,甚至導致部分士兵需要排隊領取救濟糧才能度日,這對軍隊士氣的打擊是毀滅性的,畢竟一群為生計發愁的士兵,指望他們時刻保持巔峰的戰斗狀態多少有點夠嗆。
在這些深層矛盾面前,特朗普的“燃油論”顯得蒼白無力,航母擁有極為精密復雜的燃油過濾和精煉系統,還有專門的油料檢測人員層層把關,退一萬步講,如果真是燃油污染,那么所有艦載機都應該立即停飛檢查。
![]()
但事實是,在F/A-18F墜海后,正是救援直升機再次起飛,才將落水飛行員救起,這足以說明,至少救援直升機使用的燃油沒有問題。
兩架發動機型號完全不同的飛機,在30分鐘內因為同一個“燃油問題”墜毀,這種概率微乎其微,相比之下,“過度疲勞”和“操作失誤”顯然是更接近真相的解釋。
![]()
打撈不起的霸權顏面
這場意外,將一次原本是想在“威懾對手”、彰顯“航行自由”的武力展示,徹底變成了一場暴露自身虛弱的“戰略笑話”。
尤其是在特朗普那趟被包裝成“重返亞洲”象征的訪問行程背景下,艦隊在其專機附近接連出事,效果堪稱災難性的。
![]()
武力展示變成了大型翻車現場,而接下來的“打撈”問題,則讓美軍陷入了更深的窘境,掉下去的兩架飛機可不是普通鐵疙瘩,那架MH-60R“海鷹”直升機上,裝有被視為核心機密的AN/ASQ-22磁異探測器,是反潛作戰的利器。
而那架F/A-18F“超級大黃蜂”戰斗機,更是搭載了先進的AN/APG-79有源相控陣雷達,這些技術一旦落入他人之手,后果不堪設想,美軍比誰都清楚這一點,他們絕不愿中方接觸到這些殘骸。
![]()
可問題是他們自己撈起來也費勁,南海水文環境復雜,季風季節即將來臨,從美國本土調派專業打撈船隊,至少需要半個月時間。
看看以前的事兒就知道,2022年也有一架F-35C在南海掉海里了,當時美軍沒轍,只能租新加坡的商用船,前前后后折騰了兩個多月,才把那架飛機撈上來。
就在美軍左右為難之際,中方外交部發言人郭嘉昆的回應堪稱神來之筆,他表示中方注意到了相關報道,并指出如果美方提出請求,中方愿意從人道主義角度出發,為搜尋和救助提供協助。
![]()
這番話的潛臺詞不言而喻,中國擁有全球頂尖的深海打撈能力,無論是8萬噸級沉船的整體打撈技術,還是“蛟龍”號這樣的深海潛航器,都足以應對此次挑戰。
這個“人道主義協助”的提議,既展現了姿態,也含蓄地亮出了肌肉,將皮球狠狠踢回了美方腳下。
![]()
更讓華盛頓頭疼的是,中方還巧妙地運用了國際法,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如果美方最終選擇放棄打撈,任由飛機殘骸在海底對海洋環境造成污染,那么作為沿岸國,中方將有權依據公約自主進行打撈清理。
這幾乎是一次絕妙的“將軍”,要么,你美國自己費時費力費錢,冒著技術外泄的風險慢慢撈,要么,你求我幫忙,但面子里子都得放下,要么,你就放棄,但最終殘骸還是可能被我合理合法地撈走。
![]()
這對美方來說,無疑是一個難以破解的困局,這一連串的事件,不僅僅是軍事層面的挫敗,更嚴重動搖了盟友的信心。
日本網民開始在社交媒體上調侃美軍航母的可靠性,而韓國媒體則更加直接,發文質疑美軍是否還有足夠的能力來保護其亞洲盟友,畢竟信任的基石,一旦出現裂痕,就很難彌補。
![]()
從2017年“麥凱恩”號驅逐艦撞船導致10人死亡,到2021年“康涅狄格”號核潛艇撞上“神秘物體”,再到近幾年接二連三的墜機事故,美軍這臺龐大的戰爭機器,似乎正以肉眼可見的速度銹蝕、失靈。
最終“尼米茲號”選擇了掉頭返航,它那“最后一班崗”的謝幕演出,以一種極不光彩的方式提前草草收場,美軍或許可以花費數月時間,打撈起沉入海底的飛機殘骸,但他們無論如何也打撈不起因此事而一同沉沒的霸權信譽。
![]()
參考資料:
![]()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