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源于誤判的妄動,背后是情報失真、歷史執念與戰略失衡的多重陷阱。
2022年2月24日凌晨,普京宣布對烏克蘭東部地區開展“特別軍事行動”,俄烏戰爭爆發。
這場冷戰后歐洲最大規模的地緣政治沖突,既非突如其來,也非單一因素所致。
它是一場精心策劃卻建立在錯誤前提下的戰略冒險,交織著一位領導人的歷史執念、被過濾的現實認知、以及致命的安全誤判。
![]()
一,普京對俄烏歷史的扭曲價值觀。
普京對烏克蘭的執念,深深植根于他對歷史的特定解讀。
在2021年7月,普京撰寫了一篇歷史底蘊濃厚的文章,主張烏克蘭人和俄羅斯人是“同宗同源的血親民族”,只是被外人強行分割。
這種觀點成為他發動戰爭的思想基礎。
在接受美國主持人塔克·卡爾森的采訪中,他滔滔不絕地講述自己版本的烏克蘭和東歐歷史。
他從9世紀的基輔羅斯開始闡述——這是現代烏克蘭和俄羅斯都聲稱繼承的中世紀政體。
法國蘇聯歷史專家指出,對普京而言,歷史是“一個軍火庫,他可以在其中選擇武器來擊敗對手”。
這種歷史觀具有高度選擇性。
烏克蘭歷史學家駁斥了這種“俄烏一國論”解讀,認為這純屬“無稽之談”,因為它忽視了每個民族幾個世紀以來經歷的變化。
![]()
二,嚇阻東歐西逃。
普京發動戰爭的核心動機之一,是對北約東擴的深切憂慮。
2008年4月3日,北約成員國在布加勒斯特峰會上宣布,“歡迎烏克蘭和格魯吉亞對歐洲大西洋的向往”。
這一聲明越過了莫斯科的紅線。
自此,普京開始了軍事反擊:2008年的格魯吉亞事件、2014年的克里米亞危機和2022年的頓巴斯地區“特別軍事行動”。
對立的政治勢力在地緣上開展爭奪并不鮮見,但俄羅斯無力承諾經濟發展和社會繁榮同西方競爭,只好使用武力。
![]()
另外普京出兵還有一個理由:恢復俄羅斯帝國的榮光。
給我二十年還你一個強大的俄羅斯。
在普京的價值觀和政治理想中,烏克蘭被定義為“俄羅斯文明的延伸”、“同一個民族”。這種歷史敘事讓他難以接受一個親西方、獨立意識極強、與北約合作密切的烏克蘭存在。于是,他并非僅僅想占領領土,而是要“重塑烏克蘭”,把這個國家重新拉回那個他熟悉的“斯拉夫大家庭”想象之中。這是地緣政治與意識形態的雙重幻覺——既否認了烏克蘭的獨立性,也高估了俄羅斯的有效影響力。
三,澤連斯基親俄的表像與普京對其執政能力的輕視。
澤連斯基是喜劇演員出身,從1997年到2003年,澤連斯基及其團隊與俄羅斯電視臺有緊密的合作關系,持續時間大約為6年,他喜劇演員的巔峰是在俄羅斯。
澤連斯基在踏入政壇前是數一數二的俄語區喜劇明星。
1997年至2003年間,他與俄羅斯電視臺保持了長達六年的緊密合作,其演藝事業的巔峰期和最主要市場均在俄羅斯。
后來澤連斯基參選,承諾打擊腐敗、提高福利,并且在政治上相對溫和,甚至在競選中表現出對俄羅斯的親和態度,比如曾表示烏克蘭人民不能與俄羅斯人民作戰,因為他們是一體的,并且支持通過和平談判解決領土爭端。
2019年5月,他憑借這些執政理念贏得了選民的廣泛支持,最終以壓倒性優勢(得票率超70%)成功當選。
澤連斯基當選后,烏克蘭為解決烏東沖突與俄羅斯多次談判。
2019年12月,四方((俄羅斯、烏克蘭、德國、法國四方)在巴黎舉行峰會,并商定于2020年4月在柏林再次會晤,以落實關于烏東部地區自治和選舉等問題的共識。
![]()
但雙方因核心分歧無果而終:
俄羅斯方面要求烏克蘭承認克里米亞歸屬俄羅斯,并承認烏東部的“盧甘斯克人民共和國”和“頓涅茨克人民共和國”獨立,同時要求烏克蘭“去軍事化”和“中立化”。而烏克蘭方面則堅持要求俄羅斯立即停火并撤軍,并維護本國領土完整。
澤連斯基雖然不強硬,對俄羅斯并反感,但不代表他會割土,而且由于烏克蘭的體制他也做不到。
而且由于內政乏善可陳,外交又打不破僵局,澤連斯基2021年的支持率已經降到了26%.
普京低估了澤連斯基的能力和烏克蘭人對俄羅斯侵入的反抗,輕率地發動了戰爭。
四,情報機構給了普京過多的錯誤信息。
普京的決策機制長期存在“信息過濾現象”——他的周圍充滿了只報喜不報憂的安全和情報官員。根據多方報道,在2022年戰爭前夕,普京被情報官員告知烏克蘭高層在經濟、人脈和情報體系中“已經被滲透甚至收買”。在他看來,只要俄軍一舉進入烏克蘭,部分地方政府會倒戈、軍隊會潰散、基輔將迅速改變政權。
![]()
而事實證明,這種匯報是高度虛假的。
烏克蘭高層雖然腐敗問題存在,但關鍵政治人物并未被外部力量掌控。從而,普京在戰爭伊始,就被巨大的情報誤差推入了戰略泥潭。可以說,這是一場被虛假信息喂大的戰爭——俄軍出師前的情報報告,是其災難性誤判的根本動力之一。
四、烏軍主力與防御結構的誤判
在普京及俄軍總參的戰爭預案中,“烏軍主力集結在烏東”成為關鍵判斷。他們認為,只要繞過頓巴斯地區,從北方(白俄羅斯方向)突進基輔,就能繞開烏軍重心,迅速“斬首”政府。而事實完全相反。
烏軍長期在東部戰爭中鍛煉出較強作戰能力,后勤、通信、指揮體系在2014年后得到北約技術升級,防御效率大大提升。所謂“基輔防守空虛”不過是俄軍對自己后勤能力和快速突擊潛力的盲目信任。這類作戰思維仍停留在2008年格魯吉亞戰爭的成功模板,卻沒有認識到烏克蘭在八年間已不再是那個輕易被嚇退的鄰國。
![]()
五、為何是2022年2月24日?
要理解普京的時機選擇,必須結合烏東戰局。從2020年至2021年底,烏軍在東線逐步壓制了親俄武裝與頓巴斯“民兵”。到了2021年冬季,烏軍在局部地區已占據火力優勢。據多方戰場觀察,若按正常發展趨勢,不出意外至2022年底或2023年初,烏東分裂勢力極可能被徹底清除。
對于克里姆林宮而言,這意味著一場戰略破產——2014年精心扶持的“局部代理戰”體系將完全崩塌。到那時,俄在烏境內的影響力將幾乎為零,頓巴斯模式失效,克里米亞的地緣戰略地位將被壓縮。普京因此選擇在局勢“即將失控但尚未失守”之際動手,以為可以以強勢出兵遏制局面。
換句話說,這不是主動的“擴張戰爭”,而是一次“下坡中的搶救行動”。普京想要保存頓巴斯的殘余影響,卻用全面入侵毀掉了其整個戰略資產。
![]()
七、結語:一場幻覺的代價
三年之后,戰爭仍在持續,俄烏兩國傷亡慘重,歐洲能源、糧食、地緣政治格局全面震蕩。回望2022年2月,普京啟動戰爭的動因看似復雜,實則簡單——它是政治幻覺、信息誤導、情報誤判與時間焦慮的疊加爆發。如果說任何一次戰爭都始于誤判,那么這場戰爭的誤判尤為典型:普京誤判了烏克蘭的政治意志,誤判了西方的反應,誤判了自己軍隊的現實能力,也誤判了歷史的方向。
今天,無論支持或反對戰爭的人,都不得不承認一個事實:戰爭并沒有讓俄羅斯更安全,也沒有讓普京更穩固,它只是讓一個原本可以談判調整的地緣矛盾,徹底走向了撕裂。
這場源于誤信、誤判的戰爭,注定將被歷史銘記。
因為它不僅讓俄羅斯苦心經營近百年的地緣勢力范圍一朝盡喪,再打下去,極有可能導致俄羅斯再次解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