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中國股市收盤后,商務部發言人直接公布了中美貿易磋商的成果細則。
這個時間點選得挺有意思,剛好避開了盤中波動,看得出雙方對結果都很有把握。
看完細則內容,我才明白為啥說這次咱們是實打實的勝利。
![]()
磋商細則落地,這些關鍵內容要吃透
這次公布的成果不是空泛的框架,每一條都落到了具體領域。
關稅方面有明確調整,美方取消了針對中國商品包括港澳地區商品加征的10%“芬太尼關稅”。
之前暫停的24%對等關稅,也確定繼續暫停一年,咱們這邊也相應調整了反制措施,雙方還延長了部分關稅排除措施。
出口管制領域的變化更值得關注,美方9月29日剛公布的50%穿透性規則,直接暫停實施一年。
![]()
咱們10月9日公布的相關出口管制措施,同樣暫停一年,具體方案還在研究細化。
本來想這兩項規則可能會讓談判卡殼,沒想到最后都達成了暫停共識。
除了這些核心條款,其他領域也有突破。
美方暫停了對華海事、物流和造船業的301調查措施,咱們也同步暫停了反制措施。
雙方在芬太尼禁毒合作、擴大農產品貿易這些老問題上達成了共識,甚至連TikTok這樣的企業個案都有了妥善解決的方向。
![]()
美方在投資領域也做了積極承諾,這些內容在兩國元首見面后就正式實施了。
最直觀的變化是特朗普的態度,他公開表示希望在合適的時候訪問中國,也歡迎咱們在合適時機訪美。
這種姿態的轉變,比任何條款都更能說明中美經貿關系的變化。
關系反轉背后,特朗普的真實考量
很多人好奇,之前態度強硬的特朗普怎么突然松口了。
![]()
其實摸清他的核心訴求,就不難理解這種轉變。
特朗普本質是個商人,商人最看重的就是利弊權衡。
他這一任期的核心矛盾不在國外,而在國內,有不少政治對手甚至差點把他送進監獄。
所以他剛上任就搞極限施壓,目的很明確,就是盡快擺平外部環境,好集中精力應對國內問題。
和中國長期耗下去,對他來說得不償失,多一個強大的外部對手,會分散他處理國內事務的精力。
![]()
這種情況下及時止損是最理性的選擇,歐洲和日韓給的利益,已經足夠他積累政治資本了。
西方有個傳統,更愿意和強者合作。
咱們在談判中的強硬態度,讓美方意識到施壓沒用,反而會讓自己受損。
這種實力面前的平等對話,才換來了現在的成果。
不是說特朗普徹底轉性了,而是他清楚地算出了利弊賬,和中國緩和關系對他的政治目標更有利。
![]()
中美握手后,這兩類“輸家”浮出水面
中美關系緩和,最高興的是兩國企業,最尷尬的當屬之前緊跟美國制裁中國的歐洲國家,其中兩個“輸家”已經很明顯了。
第一個是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作為政府內部的關鍵人物,他一直對中國持鷹派立場。
之前差點讓談判破裂的50%穿透性規則,就是他主導推動的。
現在這個規則被暫停實施,他在政府內部的話語權肯定會受影響,邊緣化是大概率事件。
![]()
后來了解到,他之所以堅持強硬路線,很大程度上是被美國國內的游說集團誤導了,沒能客觀判斷中美實力對比和談判形勢。
另一個更慘的是荷蘭臨時政府,他們趁著國內權力空窗期,想給特朗普遞投名狀,直接搶了中國安世半導體公司。
本以為能靠這個討好美國撈點好處,沒想到直接引發了全球芯片供應鏈中斷。
歐洲汽車工業對芯片依賴度很高,供應鏈一斷,整個行業都陷入了癱瘓。
荷蘭這步棋走得確實不高明,不僅自己沒撈到好處,還把整個歐盟拖進了被動局面。
![]()
很顯然,這種損害盟友利益的行為,不會就這么輕易過去,歐盟其他國家肯定會有不滿。
除了荷蘭,波蘭、英國這些之前跟著美國制裁中國的歐洲國家,現在都陷入了恐慌。
他們擔心的不是中美合作本身,而是中美握手后,歐洲的利益會被重新分配。
這種恐慌不是沒道理,之前跟著美國站隊的代價,現在開始顯現了。
整體來看,這次中美貿易磋商的成果,是雙方實力博弈后的結果,每一條條款都體現了對等原則。
![]()
對咱們來說,這是實力提升的證明;對美國來說,是基于自身利益的理性選擇;而對歐洲那些盲目跟風的國家來說,卻是一次深刻的教訓。
未來中美經貿關系還會有新的挑戰,但這次磋商建立的對話機制和對等原則,會成為重要基礎。
而歐洲國家也該明白,在國際交往中,盲目站隊不如保持理性,畢竟國家利益最終要靠自身實力爭取,不是靠依附某個大國就能獲得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