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十八般兵器"的輝煌圖譜中,叉以其獨特的造型和多功能的特性占據著特殊地位。這種"山"字形兵器起源于遠古先民的生產活動,最初是用于捕魚狩獵的實用工具,而后逐漸演變為令人生畏的戰場兵器。
![]()
起源與發展:叉的歷史可追溯至原始社會,當時人們使用木制或骨制的簡易魚叉進行漁獵活動。隨著戰爭頻繁爆發,這種生產工具被賦予新的使命。宋元時期,叉已發展成成熟的作戰兵器,《水滸傳》中就有多處記載:阮氏三雄的魚叉、解珍解寶的獵叉、丁得孫的飛叉,都展現了叉在實戰中的廣泛應用。明代更是將叉列為制式軍械,《大明會典》明確記載了軍器局批量生產馬叉的情形。
![]()
形制與分類:傳統鐵叉多為"山"字形結構,中刃長而直,兩側刃較短,兼具刺、挑、擋、崩等多種戰術功能。按尺寸可分為:
- 馬叉:騎兵專用,橫寬不足30厘米,兩側刃平行或略外撇,清代《皇朝禮器圖式》記載其配有鐵盤作響裝置
- 虎叉(三股叉):橫寬超40厘米,側刃內彎如月牙,明代稱"镋鈀",獵戶用于捕捉猛獸
![]()
實戰技法:叉的技法豐富多樣,主要有轉、滾、搗、搓、刺、截、攔、橫、拍等招式。《武備志》評價其"上可叉人,下可叉馬",明代軍隊尤其青睞這種攻守兼備的兵器。除了地面作戰,還有源自遠古漁獵傳統的"飛叉"技法,表演時需純靠肌肉控制叉體旋轉翻滾,展現"掄高"、"懷中抱月"等高超技藝。
![]()
文化象征:清代火器盛行后,叉雖退出實戰序列,但因其威武造型仍保留在儀仗隊列中,成為權力象征。這種從實用工具到武器再到禮器的身份轉變,見證了中國冷兵器文化的獨特發展軌跡。今日武術器械中的三須叉、龍須叉等,仍延續著這項古老兵器的生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