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是個處于新舊思想互相沖擊的時代,許多名字因為其不朽的文學與思想成就,被恭恭敬敬地請上了我們的課本,成為一代又一代人的文化偶像。
才子自古多風流,在漫長的封建社會時期,一直有著男尊女卑的觀念,男子有著三妻四妾實屬正常,即便家中有嬌妻美妾,還出門拈花惹草,也最多稱之為風流。
![]()
可是民國時期,傳統文化受到了受西方文化極大沖擊,一些新思想例如 “男女平等”“一夫一妻”“自由戀愛” 順著留學潮、報刊頁涌進來,撞碎了延續千年的 “男尊女卑”“三妻四妾” 傳統。
在這新舊交替的時候,原本男子家中紅旗不倒,外面彩旗飄飄,被稱作 “風流” 的韻事,突然有了新的評判標尺;
那些課本里被奉為 “文化標桿” 的人物,其情感選擇在現代視角下,竟精準踩中了 “渣男” 的四條紅線:始亂終棄、見異思遷、言行不一、漠視傷害。
就比如以下四位。
![]()
徐志摩
“我將在茫茫人海中尋訪我唯一之靈魂伴侶。得之,我幸;不得,我命””這是徐志摩深情浪漫的情詩。
課本里說他的是 “浪漫主義詩人”,是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 的溫柔。可這份溫柔以及深情,從來沒給過他的第一任妻子 —— 張幼儀。
1915 年,18 歲的徐志摩奉父母之命,娶了 15 歲的張幼儀。在他眼里,這個裹著小腳、不懂英文的妻子,是 “鄉下土包子”。
婚后他常年在外求學,在劍橋談哲學寫情詩,張幼儀卻在家侍奉公婆、操持家,作為丈夫,他對張幼儀不聞不問;
1921 年,張幼儀懷著二胎,遠渡重洋到柏林找他,等來的不是丈夫的擁抱,而是一句冰冷的 “我們離婚吧”。
因為那時候徐志摩正瘋狂追求林徽因,為此竟逼妻子打胎。張幼儀最終在異國他鄉獨自生下孩子。
徐志摩在有婦之夫的身份下,對林徽因展開熱烈追求,寫下一篇篇情書。他把對發妻的拋棄,包裝成 “追求靈魂自由”,只是林徽因比較理性,選擇了抽身而退。
后他又迅速轉向已婚的陸小曼。婚后他嫌陸小曼花錢大手大腳,甚至出軌小報編輯。直到飛機失事,他的人生始終沒學會“責任”二字。
![]()
郭沫若
課本里的郭沫若,是 “百科全書式的文化旗手”:寫《女神》開創新詩先河,研究甲骨文成為史學權威,連革命浪潮里都有他的身影。
可在情感里,他更像個永遠在 “開啟新篇章” 的逃兵。
他的第一段婚姻,是 1912 年母親包辦的。新娘張瓊華是個傳統女子,婚后第五天,郭沫若就以 “沒感情” 為由離家,此后張瓊華在家中孤獨守了近70年。
張瓊華守著郭家的空房,照顧公婆、操持家務,終身未育,直到 1980 年去世,手里攥的還是郭沫若年輕時的照片。
而郭沫若,直到晚年才對她說過一句 “對不起”,輕飄飄的三個字,抵不過她一輩子的孤獨。
1916 年,郭沫若在日本認識了護士佐藤富子。他給她改名叫 “安娜”,說要和她 “相守一生”,安娜不顧家人反對,跟著他吃苦,先后生了五個孩子。
可 1937 年抗戰爆發,郭沫若接到國內的召喚,竟沒跟安娜商量,只留下一封書信,就獨自回國了。
他在信里說 “祖國需要我”,可他沒考慮過:沒有經濟來源的安娜,帶著五個孩子在日本怎么活?后來安娜被日本警方逮捕,孩子流離失所,她硬是靠著打零工把孩子養大。
戰后她帶著孩子們輾轉來到中國,滿心希望能與郭沫若團聚,可是郭沫若,回國后早已開啟了新的感情:和于立忱相戀,于立忱抑郁自殺;又和于立忱的妹妹于立群結婚,對安娜母子的困境,近乎漠視。
除此之外,郭沫若還有多位婚外情人,總之是風流債不少,卻沒有負到做丈夫的相應責任。
![]()
傅雷
“赤子之心這句話,我也一直記住的。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獨的。”
《傅雷家書》里的父親,溫柔得讓人落淚。可現實里的傅雷,對妻子朱梅馥,藏著另一種“控制”。
朱梅馥是傅雷的“完美伴侶”:她懂他的暴躁,替他安撫來訪的客人;她照顧他的生活,甚至幫他謄寫譯稿;他自殺前,她還為他準備好溫水。可這份包容里,藏著多少委屈?
嚴謹如傅雷,也曾有過婚外情的波瀾。他曾癡迷于一位女高音歌唱家,甚至一度想要放棄家庭。最終,在強大的社會壓力和內心的掙扎下,他回歸了家庭。
傅雷性格偏執,曾因朱梅馥和鄰居聊家常冷戰三天,說她“沒文化”;他欣賞女學生的才華,與她們書信往來密切,朱梅馥發現后,只默默退到幕后;
連死亡,他都要拉她一起——1966年,兩人一同上吊,有人說這是“殉道”,也有人說是朱梅馥陪他“解脫”。
可嘆的是,朱梅馥的偉大,在于她用一生治愈傅雷的尖銳;但傅雷的“渣”,在于他從未真正看見妻子的光芒。
![]()
康有為
課本里的康有為,是 “戊戌變法的領袖”:帶頭 “公車上書”,主張變法圖強,還在《大同書》里高呼 “男女平等,一夫一妻”,是妥妥的 “新思想先驅”。可他自己,卻把 “一夫一妻” 當成了 “給別人看的口號”。
康有為一生娶了多位妻子,年齡跨度近 50 歲:18 歲娶原配張云珠,39 歲娶 17 歲的梁隨覺,49 歲娶 17 歲的美國華僑何旃理,53 歲娶 17 歲的日本女子市岡鶴子,58 歲娶 17 歲的廖定征,62 歲時,他在西湖邊看到 18 歲的船姑張光,不顧自己的年齡和家人的反對,硬是把張光娶回了家。
最諷刺的是,他一邊娶年輕妻子,一邊還在說 “一夫一妻是文明之舉”。他的弟子梁啟超看不下去,直言 “先生言男女平等,而家人未行獨立;言一夫一妻,而以無子立妾”—— 說白了,康有為的 “新思想”,只是用來要求別人的,自己卻要保留 “舊式文人三妻四妾” 的特權。
更荒唐的是日本妻子市岡鶴子:她 16 歲嫁給康有為,后來竟和康有為的次子康同篯相戀,還懷了孕。
這件事曝光后,市岡鶴子羞憤交加,只能偷偷回國,隱姓埋名生活了五十年,直到臨終前才說出真相。而康有為,對此事始終諱莫如深,繼續當他的 “維新先驅”。
我們承認戊戌變法的歷史意義,可也不能忽略:康有為的 “進步”,是表面的。
他用新思想包裝自己,內里還是個追求 “才子風流” 的舊文人 —— 說一套做一套,再偉大的理想,也會被私德的污點弄臟。
![]()
回看這四位才子,他們的“渣”,是那個劇烈轉型時代的特殊產物。
他們在新舊道德的夾縫中,放縱了自我的欲望,暴露了文人理想與私德時常脫節的通病。
我們無需因這些情感污點,就全盤否定他們在文學、文化、歷史上的卓越貢獻——這正是他們進入課本的原因。
但同樣,我們也不能因他們的才華與成就,就為其缺陷文過飾非。
歷史人物的評價,從來不是非黑即白的。他們和我們一樣,是復雜、多面,充滿“人性灰度”的個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