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課不僅是培養學生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關鍵課程,更是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推動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途徑。隨著全球化、信息化的快速發展,青年學生特別是社科學子面臨著更加復雜多變的社會環境和價值選擇,思政課在引導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國情懷、加強品德修養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多學科協同推進思政課建設內涵式發展的模式創新與實踐”團隊(以下簡稱“團隊”)負責人王維國認為,思政課涉及內容、領域的廣泛性,決定了辦好思政課既需要建好建強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也離不開其他學科的支撐。在教學中,該團隊以打造“大思政課”為建設理念,發揮全國重點馬克思主義學院的示范作用,依托北京市學校思政課多學科協同創新中心,加強學科交叉、突出協同育人,構建多學科協同推進思政課建設的新模式,不斷提高思政課的針對性和吸引力,獲得首屆中國社會科學院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二等獎。

上好“大思政課”
怎么讓人人都上的思政課上得有質量、有效果?依托社科院資源,該團隊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課為核心,形成“必修課+選修課”的教學體系,在上好思政課必修課的基礎上,結合社科大特點,開設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概論”等系列選擇性必修課程。
在師資隊伍建設上,該團隊打造了一支由“精兵強將”組成的教學團隊——“學部委員(名師大家)+領導干部+青年教師”隊伍,科教融合、協同育人。如“形勢與政策”課,高培勇、蔡昉、張宇燕、李林、周弘、孫憲忠等學部委員作為主講教師進行講授、馬克思主義學院中青年教師參與教學……組成了一支優秀的育人隊伍。
在信息化教學日益受到重視的當下,該團隊緊密圍繞教學核心要點,致力于融合教材的研發與數字課程的共享,構建起一個全方位、立體化的教學資源體系。組織編纂《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重要論述概論》等,并主導開發了學部委員形勢與政策報告會講義,同時組織團隊精心編寫示范教案、示范課件。此外,該團隊還打造了基于“互聯網+”的智慧教育平臺,涵蓋“精準專遞課堂”“名師示范課堂”以及“精品MOOC課堂”等多種教學模式,有效推動了思政課教學的信息化進程與全國范圍內的資源共享。
從教學體系、師資團隊、教學資源開發等多個渠道共同創新,該團隊讓思政課教學“活起來”,有效提升教學效果,受到學生們的廣泛好評。

“科教融合”的新形式
該團隊在推進思政課教學改革進程中,著重突出回歸教學內容本質。深化對新時代重大理論問題、實踐問題和現實問題的研究,用學術內容、學術框架、學術思維支撐思政課教學。該團隊授課教師張瑜提出:“我們把社科院各個學科的專業力量整合起來,一起深入開展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研究與闡釋工作,精準服務思政課教學。”這也是該團隊大力推動學科間交叉融合、推動“科教融合”理念的深入實踐。
該團隊著重針對思政課教學中的重點、難點及熱點問題展開深度探究,致力于挖掘思政課背后蘊含的道理、學理以及情理內涵,產出了一批兼具系統性與學理性、既說理透徹又文風生動的科研成果,這些成果聚焦于“重點+熱點+難點+焦點”,有力地支撐了用學術語言闡釋政治理論的教學需求。
當然,在教學研究方面,該團隊不斷開展教學改革與教學藝術的實踐。傳統的授課模式不再是束縛,加強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才是讓課堂生動起來的關鍵。案例教學法、專題教學法、研討式教學法、對話式教學法、虛擬實踐教學法……讓原本嚴肅的思政課教學變得更具吸引力,實現“有意義”與“有意思”的有機統一。

讓課堂“活”起來
除了傳統的課堂模式,該團隊還致力于推動思政“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有機融合,在教學中實現“知行合一”。依托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西柏坡紀念館等一批實踐教學基地,與北京市東城區、西城區、海淀區、延慶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的共建,積極開展思政課實踐教學,著重提升學生的“聽說讀寫研行”綜合素養,建成“學術報告+網絡實踐+校園理論宣講+研究型社會實踐”四位一體的思政課實踐教學體系。
同時,該團隊充分借助社科大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創新發展中心這一優質平臺,主持打造了集公眾號、理論社團、學術刊物、學術論壇為一體的“思創社科”科研型實踐教學矩陣;獲批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3項、北京市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1項,建成教育部、中國科協“哲學社會科學學風涵養工作室”和“社會科學家精神傳承示范基地”。
“從理論教學到實踐教學,從傳統課堂到網絡課堂,從教學分析、設計到教學方法的推介,從紙質資源到數字化資源,我們的育人效果得到廣大師生的廣泛肯定。”該團隊授課教師李楠如是說。
目前,該團隊在課程研發、教研探索、實踐教學等方面已經取得積極的創新成果。面向未來,該團隊將始終堅守“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持續探索思政課建設模式與教學方法的創新路徑,致力于培養更多能夠肩負起強國建設、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田麓加 石林/供稿
來源 :中國社會科學報
責任編輯: 劉顥婧
新媒體編輯:崔岑
如需交流可聯系我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