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接待一般都是“四菜一湯”,但朱镕基說過:“四菜一湯”太多了,“一菜一湯”就夠了。
關于“四菜一湯”,不少人只當是個老規矩,卻很少有人認真想過,這個規矩到底是怎么一步步變味兒的。
其實,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朱镕基同志剛剛走馬上任上海市長時,這個問題已經成了他心里的一根刺。
朱镕基同志作為候選人競選上海市長時,面對同市所有人大代表,他沒有講什么客套話,上來就把“吃喝風、受禮風”點了個透。
他說得很清楚,必須堅決剎住這個風氣,原因其實很簡單:接待標準是“四菜一湯”,但實際操作中,很多地方都鉆了空子。
朱镕基發現,有些單位按理說是“四菜一湯”,但冷盤可以上一大堆——八個碟子,誰也不算在菜里;一個大火鍋端上桌,說是“湯”,實際里頭啥都有。
點心一盤接一盤,最后菜品總數翻倍,標準沒變,鋪張全來了,這種“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做法,他看了直皺眉。
在那幾年,朱镕基不是沒參加過各種接待場合,他見過不少桌子上堆得滿滿當當,吃的人倒不見得有多高興,反倒是浪費一地。
有人還振振有詞,說這是“尊重來賓”,是“搞活氣氛”,但朱镕基卻覺得,這樣下去,吃喝風只會越來越盛,公家的錢也越來越不值錢。
正因為如此,朱镕基提出,“一菜一湯”才是真正的節約,他在會上說得很直接:“四菜一湯都太多了,一菜一湯就夠了。”這句話背后,其實是對那些花樣變通最直接的回應。
他不愿意跟這些歪風邪氣打太多嘴仗,干脆把門檻降到最低,讓所有的“聰明人”沒法再玩花樣。
有些人當時覺得,這是不是太苛刻了?但朱镕基的思路很簡單——只要是用公家的錢,就該有底線,不能讓“規矩”變成了“門面”,最后反倒成了浪費的遮羞布。
明朝時候就有了這“四菜一湯”的規矩,在建國初期,周總理也定下了“四菜一湯”作為國宴標準,幾十年來,這個規矩被反復強調,關鍵時刻還能提醒大家別忘了家國處境。
但規矩是死的,人是活的,到八十年代末,社會風氣變了,有些人就想著怎么鉆空子,結果本來是節約的好事,反倒變成了擺場面的門道。
朱镕基的“一菜一湯”不是拍腦袋的臨時主意,而是他長期觀察到的結果,他在上海推動廉政高效政府,就是從這種細節抓起。
他堅信,只有把小事做實,才能讓大事順暢,上任后,他不僅嚴控接待標準,還專門強調,會議、差旅、基層調研一律從簡,凡是花公家錢的地方,都得有交代。
其實,朱镕基骨子里就有股“鐵腕”勁,他早年出身艱苦,后來在清華大學、國家計委工作,最見不得的就是浪費和形式主義。
他不愛說空話,最看重的是實際效果,每次有人跟他講“人情世故”,他都只回一句:“花多了,老百姓看在眼里,心里怎么想?”
有一次,上海某區接待外賓,食堂本來計劃多做幾個硬菜,朱镕基提前聽說了,直接給食堂打電話:“清菜、蛋湯,夠了。”
他不是怕被人說摳門,而是覺得接待應該回歸本意,后來參與的人回憶,這頓飯雖然簡單,但客人反倒覺得新鮮,交談氣氛也輕松了不少。
在朱镕基看來,公務接待不是比誰排場更大,而是要把錢用到刀刃上,他特別反感那種“先立規矩、再想辦法繞過去”的做法。
有人覺得,規矩是用來彈性的,但他堅持,規矩之所以叫規矩,就是因為需要被認真對待。
他常說,政府的錢是人民的血汗錢,一頓飯省下來,可能看著沒什么,但日積月累,就是一筆大賬。
更重要的是,這種節儉的態度,能傳遞給整個社會,讓每個人都知道,浪費不是面子,而是失了底線。
在上海任職期間,朱镕基不僅倡導簡單務實的接待標準,還推動了政府機構的精簡和流程的透明,他主張讓各區區長成為“市長”,放權讓基層有活力。
他還強調“一個圖章對外”,減少繁瑣審批,提高辦事效率,這些改革措施,都是和他的廉政理念一脈相承。
后來,“一菜一湯”在不少地方被學習推廣,雖然有人覺得,這樣會不會讓領導干部吃虧,沒面子,但事實證明,真正讓人信服的,從來不是宴席的豐盛,而是干部的作風和實干。
朱镕基所堅持的節約,其實不是摳門,而是一種自律,不是說今天省了幾道菜,明天就能多辦多少大事,而是通過這些日常細節,讓大家都記住,規矩背后有責任,節儉背后有擔當。
在他看來,領導干部只有從小事做起,才能讓老百姓信服,那些年,和他一起工作的人都記得,朱镕基自己吃飯極簡單,剩菜也不挑,最喜歡家常味,表面上看著不近人情,實際卻是最實在的關心。
如今,“一菜一湯”已經成了中國公務接待節儉作風的象征,很多干部回憶起朱镕基的做法,都會覺得:這不是一頓飯的事,而是一種價值觀。
它提醒著每一個為公辦事的人,規矩不能變通到底線,節約不能只掛在嘴邊。
所以,“四菜一湯”到“一菜一湯”,這不是菜品多少的問題,而是人心和制度的較量,真正讓人信服的,不是桌上的菜有多少,而是桌下的底氣和擔當。
![]()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