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歲的張女士躺在皮膚科病房里,全身水皰潰爛得連床單都不敢碰。作為尋常型天皰瘡患者,她經歷了5年的激素治療,股骨頭壞死讓她無法行走,可停藥后水皰仍像泉水般冒出。這是無數自身免疫病患者的噩夢——傳統治療要么殺敵一千自損八百,要么根本無法根治。
但2024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領銜的團隊,在《科學》子刊連續發布的兩篇論文,給千萬患者帶來了重生的希望。研究者通過調控IL-2細胞因子和mTOR通路,成功將普通效應T細胞改造成"免疫憲兵"——功能穩定的誘導調節性T細胞(S/F-iTreg)。在天皰瘡動物模型中,這種經過基因編輯的細胞展現出83%的疾病抑制率,更令人振奮的是,他們已從3名尋常型天皰瘡患者外周血中成功制備出自體S/F-iTreg細胞,個性化細胞治療的時代正式拉開帷幕!
![]()
給免疫系統裝"剎車":諾獎級的細胞編程術
我們的免疫系統就像一支軍隊,效應T細胞是沖鋒陷陣的士兵。當天皰瘡等自身免疫病發作時,這些"士兵"會失控攻擊自身皮膚黏膜,造成水皰潰爛。而諾獎團隊的突破,相當于給這些失控的免疫細胞裝上了"雙保險剎車"。
第一道保險是調控IL-2細胞因子。這種免疫信號分子就像軍隊的指揮信號,研究者通過精確調節它的水平,讓效應T細胞"冷靜下來"。第二道保險則是阻斷mTOR通路——這個被稱為"細胞代謝總開關"的通路,一旦被精準調控,就能讓T細胞從"戰斗模式"切換到"監管模式",變成專門平息免疫紊亂的S/F-iTreg細胞。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皮膚科季素珍主任醫師指出,天皰瘡患者傳統治療需長期服用大劑量激素,感染風險會增加300%,還可能導致骨質疏松、糖尿病等嚴重副作用。而S/F-iTreg細胞療法通過"以細胞治細胞"的精準策略,從根本上糾正免疫失衡,這是治療理念的革命性突破。
從實驗室到病床:18個月完成"死亡之海"跨越
細胞療法的臨床轉化向來被視為"死亡之海",但諾獎團隊用18個月就完成了從動物實驗到患者細胞制備的關鍵跨越。2023年初,他們在移植物抗宿主病和天皰瘡動物模型中取得83%抑制率的成果;2024年中,就成功從3名患者外周血中分離出免疫細胞,在實驗室里培養出足夠數量的自體S/F-iTreg細胞。
這項突破的難點在于細胞的"穩定性"。以往人工誘導的調節性T細胞容易"叛變",而S/F-iTreg細胞經過雙重通路調控,在體內能穩定發揮作用長達6個月以上。更重要的是,自體細胞制備技術意味著患者無需擔心排異反應,這為大規模臨床應用掃清了最大障礙。
760億美元市場爆發前夜:細胞療法改變醫療格局
隨著這項技術的突破,全球細胞與基因治療(CGT)市場正迎來爆發期。數據顯示,2024年全球T細胞免疫療法市場規模已達66億美元,預計2030年將飆升至218億美元;中國市場同樣強勁,2024年規模超80億元,2030年有望突破289億元。有國際權威機構預測,到2030年全球CGT市場規模將達到760億美元。
與當前熱門的CAR-T療法相比,S/F-iTreg細胞療法具有更廣闊的應用前景。CAR-T主要針對癌癥,而S/F-iTreg可用于治療天皰瘡、類風濕關節炎、紅斑狼瘡等數十種自身免疫病,僅中國就有超1億潛在患者。更關鍵的是,自體細胞制備成本有望隨著技術成熟大幅下降,未來可能降至萬元級別,讓普通患者也能負擔。
2028年醫療圖景:72小時定制你的"免疫解藥"
想象一下2028年的場景:一位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周一抽20毫升外周血,周四就能拿到培養好的自體S/F-iTreg細胞,經過一次靜脈輸注,關節疼痛逐漸消失,從此擺脫長期服藥的困擾。這不是科幻,而是諾獎團隊正在推進的臨床目標。
目前,該團隊已啟動Ⅰ期臨床試驗準備工作,計劃在2025年開展患者給藥研究。如果一切順利,最快2028年就能實現臨床應用。屆時,不僅天皰瘡患者,數百萬自身免疫病患者都將迎來"停藥重生"的機會。
這場由諾獎成果引發的醫療革命,正在重新定義人類對抗自身免疫病的方式。當免疫系統終于有了精準可控的"剎車系統",那些曾經被視為"絕癥"的疾病,終將變成可治愈的慢性病。#細胞療法##諾貝爾獎##奕健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