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特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大學(KAUST)研究團隊在最新全球海洋樣本研究中,首次發現大量海洋細菌已通過獨特酶結構進化,可分解和消耗塑料。這一發現為未來海洋清潔提供了新思路。
![]()
據介紹,這些海洋微生物普遍攜帶名為PETase的酶,而該酶上的“M5基序”是其高效分解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塑料的關鍵。PET塑料廣泛用于飲料瓶及纖維制品,過去被認為難以自然分解。研究負責人、海洋生態學家Carlos Duarte表示,“M5基序好比PETase酶的指紋,只要存在這一結構,就具備分解PET塑料的能力。”團隊還指出,海洋中碳元素稀缺,使得細菌進化出分解新型人造碳源——塑料的能力。
科學家過去認為,塑料難以被自然降解。直到2016年,日本一處回收廠發現能以塑料為食的細菌后,才發現PETase酶具備將PET分解為基礎成分的能力。但此前并不確定海洋微生物是否同樣能進化出類似酶。
本次KAUST研究團隊結合人工智能結構建模、大規模遺傳分析及實驗室測試,證實完整“M5基序”是判定微生物真能降解PET的核心標志。攜帶該基序的海洋細菌在實驗中表現出高效分解PET的能力,基因表達檢測顯示,相關基因在塑料污染嚴重海域更為活躍。
研究者在全球七大洋超過400個樣本中發現,近八成海域中都存在含有M5基序的功能性細菌,從富含垃圾的表層水到深達兩公里的缺乏養分海域都有分布。分析顯示,在貧乏區域,分解塑料這種“人造碳源”能極大增強細菌生存力。
該團隊表示,這些酶的出現,標志著微生物已經開始應對人類帶來的海洋污染。但Duarte強調,微生物的自然分解速度遠趕不上塑料污染的速度。“等到塑料沉入深海,海洋生物和人類早已遭受污染威脅。”
不過,這項發現也有望推動陸地產業應用。研究人員認為,不同類型的PETase酶為回收再利用、閉環處理等工業設計提供了天然模型,特別能助力塑料廢物在工廠和家庭實現高效降解。M5基序為相關酶結構優化提供了重要線索,有望將實驗室成果推向現實應用。科學家表示,只要能利用這些關鍵結構調整,人類或許就能借助深海微生物,找到治理塑料污染的新“盟友”。
編譯自/ScitechDaily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