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觀察家向來熱衷于借助遙感衛星,也就是對地觀測衛星,來窺探中國西北部那些較為保密的機場,試圖從機場動態中發現中國新裝備的蛛絲馬跡。最近,西方媒體宣稱在中國西部某機場發現了一架尺寸驚人的飛行器。
從衛星圖片來看,這架飛行器外形獨特,呈極為尖利的三角形。這種外形設計,不僅表明其體型巨大,更暗示著它具備高速飛行的能力,相應地,適宜的飛行高度也較高。如此特別的外形,給西方觀察家們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間。
![]()
仔細查看衛星照片,還能隱約發現,這架飛機似乎配備了一對間距較寬的雙垂尾。在機身背部,有一個不太明顯、呈水滴狀的凹槽結構。有觀眾或許會猜測,這個凹槽結構是不是為了未來適配更小型飛行器,實現馱載飛行而設計的。
實際上,在之前的珠海航展等公開展示活動中,我國曾對外展示過騰云工程,即中國的兩級空天飛機工程。按照規劃,這架空天飛機將由一架大型母機背負攜帶一架小型航天飛機。它們從機場跑道起飛后向上沖刺,在高空釋放小型航天飛機,使其直接入軌。然而,近年來關于騰云工程的公開報道日益減少,普遍觀點認為,該工程已進入實機研發的關鍵階段,開始嚴格保密。
此前,某大學的相關研究中出現了一系列外形與此次發現的飛行器頗為相似的飛行器,名為“鳴笛”,如鳴笛21、鳴笛22、鳴笛23等。這一系列飛機除了外形采用尖銳的三角形造型外,還采用了包括超燃沖壓發動機在內的一系列新型發動機。這些發動機能夠讓飛機在高空中達到極高速度,甚至有人認為其已突破高超聲速界限,即在大氣層內速度能超過五馬赫。
![]()
不妨設想一下,如果此次在西北發現的這架大飛機,確實能夠攜帶一架航天飛機,以五馬赫的速度在幾十公里高空釋放,那么將極大助力航天飛機的入軌操作。而且,與目前大多數航天發射路線,如回收火箭等相比,這種操作方式成本更低。原因在于,其第一級和第二級都能完整回收,并且很可能使用價格更為低廉的碳氫燃料,像航空煤油等。
如此一來,未來載荷入軌的成本將大幅降低。當然,這種技術也可能存在一些潛在的軍事用途。從跑道上起飛飛機,最終將載荷送入太空,這是人類長久以來的夢想。早在1930年代,就有人設想出相關方案,但受限于當時的技術條件,無法實現。
![]()
冷戰期間,美蘇兩國對空天飛機入軌方案展開了大量研究,然而最終結果并非空天飛機,而是以美國航天飛機為代表的入軌方案。隨著航天飛機退役,這條路線似乎逐漸被廢棄,目前主流的航天發射方案是回收火箭。
未來,如果中國能夠實現騰云工程設想的從跑道上起飛、將載荷入軌的整套工程方案,那將是人類太空探索征程中的又一座巨大里程碑,是人類夢想的再次偉大實現。這一突破不僅將改變現有的航天發射模式,更可能為人類探索宇宙開辟新的道路,帶來無限可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