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俄羅斯總統普京和俄軍總參謀長瓦列里·格拉西莫夫大將
俄羅斯總統普京日前視察并主持會議,會議成員包括俄軍總參謀長瓦列里·格拉西莫夫大將及北部集群各集團軍指揮官。格拉西莫夫在會上向普京匯報稱,俄羅斯研制的核動力巡航導彈“海燕”已完成關鍵性試驗。
據報告,一周前進行的“海燕”試驗表明,該導彈已實現14,000公里飛行,而這并非其極限,之前曾有消息稱其射程可達2萬公里以上。試驗中,“海燕”在飛行過程中完成了規定的垂直與水平機動,展現出較強的規避防空反導系統能力。格拉西莫夫因此向普京匯報了試驗成果的詳細情況。
普京指出,核動力巡航導彈是獨特的戰略裝備,當前,俄羅斯軍方需著手部署“海燕”,確定其作戰級別與可能用途,并為其服役籌備必要的基礎設施。普京強調,盡管“海燕”已完成關鍵性測試,但要投入使用仍需開展大量后續工作。他還表示,核動力巡航導彈在世界上獨一無二,其他國家尚無同類武器。
“海燕”由“革新者”設計局與俄羅斯國家原子能公司下屬的全俄實驗物理科學研究所聯合研制,俄羅斯代號9M730,北約代號SSC-X-9,綽號“天空隕落”。西方情報機構稱,俄羅斯早在2001年便啟動相關研制工作;2018年普京在國情咨文中首次公布包括“海燕”在內的六種新型武器系統。2017年起有報道顯示俄羅斯開始對“海燕”進行試驗;2023年10月5日普京曾宣布“海燕”試驗成功,研制工作接近完成。此次普京宣布“海燕”完成關鍵測試,并即將進入服役前準備階段。
![]()
俄羅斯“海燕”導彈試驗
俄羅斯媒體披露的“海燕”性能參數包括:速度約850–1300公里/小時,巡航高度25–100米,試驗射程已超過14,000公里;戰斗部可采用常規彈頭或當量高達25萬噸TNT的核彈頭。
關于核動力裝置,目前仍有諸多未知,已知其推進由助推器與巡航用核動力裝置兩部分組成,根據先前試驗視頻與照片可見,“海燕”由固體火箭助推至一定高度與速度,隨后啟動巡航核動力裝置。可用于導彈的小型核動力方案主要有兩類:一種為微型核反應堆,另一種為核噴氣發動機,技術難度方面,微型核反應堆明顯高于核噴氣發動機,外界早先普遍認為“海燕”采用核噴氣發動機,但普京的表述提示,采用微型核反應堆的可能性亦存在。
發展“海燕”旨在突破美國防空反導體系,核動力賦予的幾乎無限續航能力,使“海燕”具有顯著突防優勢:無需顧慮航程,可在飛行中重新規劃航線,繞開防區,對美國或其海外基地實施打擊。除非美國能在全球無死角部署防空反導系統,否則總有盲區使得“海燕”能夠穿插其間。與此同時,“海燕”可在空中待機數天乃至數周,擇機命中目標,將“何時落下”的決策權交由最高指揮層,從而顯著提升戰略靈活性。
![]()
俄羅斯“海燕”核動力巡航導彈
西方軍事分析認為,“海燕”采用核動力后,即便不談突防,其存在本身也會令攔截方顧慮重重。若實施攔截,一旦導彈被擊落導致核動力裝置破損,可能造成大范圍核污染,使得攔截代價極高,從而形成“投鼠忌器”效應。
顯然,“海燕”一旦列裝,將增強俄羅斯的戰略威懾與遠程打擊能力,令美國與北約更加頭疼,塞浦路斯記者亞歷克斯·克里斯托弗指出,當北約秘書長呂特高調宣稱普京的資源與軍力即將耗盡時,普京以“海燕”回應,有力回擊了相關論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