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金融時報》近日爆出“猛料”,稱美國情報機構發現阿聯酋AI公司G42向華為提供技術,中國借此延長空空導彈射程,開發出霹靂-15和霹靂-17。這一指控的邏輯鏈條堪稱荒誕:華為與G42合作的數據中心項目“可能接觸美軍技術”,進而推測中國“竊取”導彈研發資料。然而事實是,霹靂-15早在2015年就已定型服役,而所謂“技術轉移”直到2022年才被“發現”。這種時間線上的矛盾,暴露出美方指控的牽強附會。
更諷刺的是,霹靂-15E在印巴空戰中擊落190公里外的陣風戰機,而美軍現役AIM-120D導彈理論射程僅160公里。當技術落后成為事實,輿論抹黑就成了美方的標準操作手冊。
![]()
打開百度APP暢享高清圖片
image
雙脈沖發動機與AESA雷達:中國軍工的硬核突破
霹靂-15的核心技術突破源于兩項自主創新:雙脈沖固體火箭發動機和氮化鎵有源相控陣雷達(AESA)。雙脈沖發動機如同汽車換擋,通過二次點火實現分段推進,射程突破200公里;AESA雷達配合光纖陀螺儀技術,形成精準抗干擾的全自主制導體系。
量產能力是技術成熟度的最好證明。自動化生產線24小時運轉,確保導彈性能穩定。這些硬核突破與華為AI業務毫無交集,美方所謂“技術竊取”的指控,在事實面前不攻自破。
霹靂-17的降維打擊:400公里射程如何顛覆空戰規則
霹靂-17的出現,標志著中國空空導彈技術已實現代際領先。其彈體加長設計專為超遠程打擊預警機等高價值目標,射程超美軍現役導彈2.5倍。相比之下,美軍同類項目AIM-260研發滯后,暴露出其技術路線規劃的混亂。
中國軍工的崛起并非依賴外部技術輸入,而是通過體系化創新實現突破。乘波體彈頭技術的延伸應用,正是自主創新能力的最佳例證。
![]()
image
歷史回擊:中國導彈技術從仿制到引領的60年跨越
回溯中國導彈發展史,從1964年自主研制東風二號起步,到錢學森建立“總體設計部”研發體系,中國早已奠定獨立創新根基。如今東風-17高超音速導彈的乘波體設計,連美國智庫都承認“無法攔截”。
美方炒作“中國技術抄襲”已成固定劇本。2013年渲染中國“盜取”雷達芯片,結果被曝涉事芯片僅為硬幣大小;2025年又聲稱鷹擊-21“竊自美國”,卻絕口不提美國自身尚無同類裝備。正如任正非所言:“美國都沒有的技術,我去哪偷?”
結論:自主創新不容污名化,中國軍工的崛起邏輯
霹靂-15E的實戰表現驗證了中國導彈技術的可靠性。從技術研發到量產列裝,再到實戰檢驗,中國軍工已形成“技術-實戰-迭代”的正向循環。
國際社會應正視中國全產業鏈研發能力,警惕美方以政治操弄掩蓋技術競爭失利。中國軍工的崛起之路,始終遵循“封鎖一代,突破一代”的創新路徑。那些無端指控,終將在事實面前淪為笑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