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路透社的消息:中國中糧集團,在本周訂購了三批、約18萬噸的美國大豆,這些大豆將分別在12月和1月期間,由美國港口發出。
這是2025年5月因為中美貿易爭鋒,中國停止訂購之后,首次恢復購買美國大豆。恢復購買的原因,主要有兩個:
第一,美國實在頂不住了,這可不是隨口說說的夸張話,全是實打實的經濟和政治壓力堆出來的。
2025 年 10 月美國農業部的數據擺在那兒,全國大豆庫存飆到 18.2 億蒲式耳,折合下來差不多 4700 萬噸,比去年同期整整多了 45%,庫存消化周期拉到 14 個月,往年正常時候也就 6 到 8 個月就能周轉完。
倉庫早就堆得滿滿當當,不少農戶只能把新收的大豆攤在露天場地,遇上秋冬的雨雪天,眼睜睜看著糧食發霉變質,這損失可不是小數目。
價格更是慘不忍睹,年初每蒲式耳還能賣 14.5 美元,到 10 月就跌到 9.8 美元,跌幅超過 32%,好多農民已經賣到賠本的地步。
一個種 1000 英畝大豆的普通農戶,這一季光收入就比去年少了 12 萬美元,連貸款利息都快還不上,小型農場的破產風險直線上升,農民債務違約率同比漲了 22%。
更要命的是,這些大豆主產區比如伊利諾伊州、艾奧瓦州,都是共和黨的重要票倉,明年就要中期選舉,農民的不滿情緒簡直是在給執政黨敲警鐘。
馬里蘭州 72 歲的農民大衛?伯里爾,本來是特朗普的支持者,這會兒也忍不住吐槽,說政府的激進策略根本不管用,52% 的大豆可能無處可去。
白宮之前畫的兩張餅全成了空頭支票,承諾讓日本買 80 億美元農產品,結果還沒之前沒協議時買得多,600 億美元農業補貼也遲遲發不下來,堪薩斯參議員都直言沒看到任何援助跡象,農民們喊破喉嚨要的是市場,不是沒用的補償。
智庫算過一筆賬,到 2025 年 10 月美國農民損失了 57 億美元對華出口額,這種虧空誰也扛不住,美國政府再不低頭,票倉就得丟,經濟還得崩,可不就是頂不住了。
第二,中國停止購買美國大豆后,對巴西大豆的依賴率一下就沖過了 70%,前九個月更是飆到 80%,進口量高達 6964 萬噸,9 月份采購的巴西大豆甚至占了巴西出口總量的 93%。
這種近乎壟斷的依賴度,直接給了巴西坐地起價的底氣,他們把大豆價格從每噸 580 美元一路抬到 650 美元,漲幅 12%,比美國大豆還貴 66 美元。
這一下就苦了國內的油料壓榨企業,每噸大豆成本多了 750 元,加工一噸就得虧 200 多元,這生意根本沒法做。要知道中國每年得進口 1 億噸左右大豆,大部分用來榨油和做飼料,一旦供應出問題或者價格瘋漲,肉蛋奶這些民生品都會受影響。
巴西這可不是第一次耍小聰明,2018 年就試過單方面漲價 40 美元,結果中國企業果斷停單,讓一艘裝著 300 萬噸大豆的貨輪在青島港滯留兩個月,最后巴西只能降價 15% 收場,沒想到幾年過去還不長記性。
這次中國買家干脆集體暫停了 800 萬噸巴西大豆訂單,直接讓巴西港口陷入停滯,200 萬噸大豆堆在那兒賣不出去,每天光滯港費就 120 萬美元,巴西全國谷物出口商協會之前還樂觀預測全年對華出口破 1.1 億噸,這下只能悄悄下調預期。
更頭疼的是供應鏈的脆弱性,巴西東南部港口裝船排隊要 45 天,物流緊張推高了運輸費和碼頭雜費,萬一遇上天氣災害或者港口罷工,中國的大豆供應就得斷檔。
雖然中國早就搞了進口多元化,阿根廷、俄羅斯都有采購,菜籽粕這些替代品的使用比例也提到了 15%,國產大豆自給率也到了 20%,但短時間內還是離不開巴西的主力供應,這種被人掐著脖子的感覺可不好受。
剛好這時候美國那邊頻頻示好,不僅不再提加征新關稅,農民還天天給政府施壓,要求恢復合作,中國順勢恢復采購,既給了美國一個臺階下,又能借著美國大豆的低價敲敲巴西,讓他們別太囂張,畢竟美國大豆現在價格跌到九年低點,庫存又多,剛好能當個 “價格平衡器”。
這 18 萬噸訂單看著不多,其實是精準的戰略調整,既解了美國的燃眉之急,又給自己的供應鏈松了綁,算是把兩邊的形勢都拿捏住了,畢竟做生意講究的是制衡,把寶全壓在一家身上,遲早得吃大虧。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