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吉隆坡經貿磋商達成初步共識,雙方將履行國內批準程序。然而美方聲稱中國未實施稀土管制,與事實明顯不符;同時美財長又暗示關稅威脅奏效、大豆采購有望恢復。這是美方為掩飾無牌可打的困境而釋放的煙霧彈嗎?即將到來的APEC峰會能否成為打破僵局的契機?
中美在吉隆坡的經貿談判提前一天完成,和上次不一樣,不是談崩了,而是該談的都談了。中方代表李成鋼表示“履行各自國內批準程序”。
也就是說,此次中美磋商的確達成了一定的成果,剩下的就是走流程了。這在當前緊繃的中美關系中,算得上是一個難得的積極進展。
值得注意的是,中方在會后特別強調,這次磋商成果來之不易,希望美國能夠珍惜。美方如果真有點戰略眼光,就該跳出短期的政治算計,回歸理性務實的軌道。
![]()
中美經貿關系的本質從來不是零和博弈,而是深度交織、優勢互補的利益共同體。強行“脫鉤斷鏈”,美國自己也得掉層皮,這一點,連美國內部不少明白人都心知肚明。
要說到此次經貿談判涉及到最讓美國焦慮的議題,稀土絕對排在首位。
就在談判前不久,澳大利亞總理阿爾巴尼斯跑去美國,跟特朗普簽了一份價值85億美元的稀土合作協議,內容包括在澳大利亞本土建鎵精煉廠、跟澳企Lynas合作在得州建重稀土精煉廠。明眼人都看得出來,這是美國拉著澳大利亞、日本一起,想打造一條“去中國化”的關鍵礦產供應鏈。
但問題在于,稀土不是有礦就能玩得轉的。真正的核心壁壘不在“有沒有礦”,而在“會不會煉”。中國之所以能在全球稀土供應鏈中占據壟斷地位,靠的是一整套從開采、分離、冶煉到深加工的全產業鏈技術體系。美澳日就算聯手,短期內也跨不過中國用幾十年筑起來的技術高墻。
所以,美國還是希望通過此次談判,讓中國在稀土管制上松口。
有意思的是,就在中美磋商結束后,美國財長貝森特放話稱,中國“并沒有實際實施稀土出口管制”。
![]()
這話一出,一些外媒都坐不住了,緊急向中國外交部求證。
我方發言人郭嘉昆雖然沒有直接回答“是或不是”,但他明確表示,中方相關措施是對出口管制體系的“規范和完善”,符合國際通行做法,目的是維護全球產供鏈安全穩定。
同時他也強調,中方已經發布了有關中美磋商的消息,在官網可以查閱。
這話說得含蓄,但意思很清楚,中國的稀土新規,仍在生效中,而且中國還要同其他國家加強出口管制。
那貝森特為什么要睜眼說瞎話?說白了,就是演戲給國內看。他想營造一種“美國贏了”的假象,暗示特朗普政府威脅加征100%關稅的策略奏效了,逼中國在稀土問題上讓步。畢竟現在美國手里能打的牌越來越少,總不能承認自己黔驢技窮吧?
除了稀土,另一個讓美國頭疼的問題就是大豆。今年以來,中國一船美國大豆都沒買,這對美國農業州來說簡直是當頭一棒。
貝森特在中美磋商后,也趕緊出來安撫,說中美談判達成了“實質性框架”,豆農們不必過度擔憂,言下之意,中國很快就要恢復采購了。
![]()
但是,這也只是他單方面的說法。中國到底買不買、買多少,還是未知數。如果最后中國不接招,貝森特這場戲可就演砸了。
那么接下來,中美互動的關鍵節點在哪?
很多人把目光投向了即將在韓國舉辦的APEC峰會。特朗普已經放風,希望在會議期間與中方高層會面。如果能成行,這場會晤很可能成為鎖定吉隆坡成果、甚至推動新協議達成的關鍵一步。
但對美國來說,光靠“想見面”是不夠的。美國其實很清楚,要想在稀土、大豆這類具體議題上拿到中方的承諾,他們必須拿出誠意來。
美國想要得到自己想要的,在中國關心的核心問題上拿出誠意。這其中,臺灣問題是最繞不開的一條紅線。
中方說的很清楚,要在平等、尊重的基礎上進行對話。
![]()
美國如果繼續在臺海問題上玩“模糊戰略”,一邊聲稱堅持一個中國,一邊又不斷對臺軍售、縱容“臺獨”勢力,那中美之間任何經貿協議都可能隨時擱淺。
反過來,如果美方愿意正視中方的核心關切,明確反對“臺獨”,甚至表態支持兩岸統一,很多現在看起來棘手的經貿問題,反而可能迎刃而解。
說到底,經貿談判的主動權,已經握在了中國手中。
目前,雙方或許能就某些具體領域達成有限協議,但長期來看,美國必須學會在尊重中國紅線的基礎上,尋找競爭共存的路徑。這不是誰輸誰贏的問題,而是兩個大國在21世紀能否找到彼此相處之道的問題。
吉隆坡的談判是個開始,但真正的考驗,還在后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