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人到晚年,生活仿佛變成了一本厚重的書,每一頁都寫滿了責任與牽掛。
——想說,卻怕顯得計較;
——想爭,又覺失了風度;
——不提,自己卻反復回想、難以心安。
久而久之,心累了,精神乏了,連身體也仿佛更沉重了些。
直到讀到慧開禪師那首偈子:“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
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才驀然明白:養生先養心,心無閑事,人才自在。
![]()
01
不生閑氣,身自康健
不糾結,是寬容更是智慧。
人到了一定年紀,最怕“氣不順”。
有時為子女一句頂撞悶半天,有時因一點小事徹夜難眠。
你以為只是情緒,卻不知每一次生氣,都是對身體的無聲消耗。
《黃帝內經》早有點明:“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詩詞征稿中,關注公眾號投稿。
情緒不在大小,長久堆積,便是病根。
當火氣上來時,在心里默數五秒,然后深呼吸一次。這個簡單的動作,能切斷情緒的慣性,調整自己的心情。
白居易晚年看透世情,寫道:“不畏復不憂,是名心無憂。”
放下計較,不是為了別人,而是為了自己。
我們無法決定風的方向,但可以調整自己的帆。
心里不憋氣,身體才通暢;少生一場氣,勝過千萬事。
02
不聽閑話,心自強大
不在意,是修養更是力量。
你是否也曾這樣:
發朋友圈無人點贊,便悄悄刪除;
想穿鮮亮衣服怕被說“不穩重”,最終選了暗色;
跳廣場舞怕被笑,出門旅行怕被議論“這么老還折騰”……
我們總活在別人的目光里,卻忘了這人生本就是我們自己的。
對于不友善的評論,當場微笑說“謝謝你的意見”,然后像拂去灰塵一樣,在心里把它輕輕掃掉。
不接話,不辯解,話題自然終止。
王維說:“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
這不是冷漠,是修得一顆強大的心。
別人的話,就像風中的絮,你不在意,它就飄走了。
你越不在乎,就越強大。
![]()
03
不攬閑事,人自少憂
不管事,是通透更是福氣。
退休之后,本該輕松,有人卻比上班還忙:張羅子女成家、操心孫輩學業、替親戚調解家事……
看似熱心,實則攬來一肩煩惱,換回滿心疲憊。
蘇軾一生坎坷,卻能在《浣溪沙》中寫道:“人間有味是清歡。”清歡之味,不在珍饈美饌,而在心安理得。
中年以后,更要學會做減法。
減少無謂的社交,減少多余的欲望,減少心里的掛礙。
就像陶淵明在《歸園田居》中寫的那樣:“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
不管他人閑事,不湊無謂熱鬧,把時間留給自己喜歡的事:讀書、養花、會友、散步……
不管,不理,不攬,自然無憂無慮。
不管閑事,不是冷漠,是清醒。
明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包括我們的至親。
得體地退出,恰如其分地陪伴,把重心放回自己身上,才是對余生最好的滋養。
詩心若無處歸依,
就會在喧囂中沉沒。
我們設立:守護詩脈群
每日寄詩,互守心燈,
不讓詩脈熄滅。
若你愿意留一盞心燈,
可掃碼入群
今日寄詩已在等你。
04
養生的最高境界,從不是吃什么、補什么,而是:心中無事,身上無病,枕邊有書,窗外有光。
愿你我從此:
少生閑氣,身體自在;
不聽閑話,心里清凈;
不攬閑事,人生從容。
05
今日寄詩
今日寄詩一句:
“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愿我們都能在紛擾的世間,修得一顆安寧的心;在忙碌的生活中,留得片刻清閑的時光。
心無掛礙,身自安康,這便是人間最好的時節。
*文章綜合來源于網絡。編輯:拾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