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22年,我國迎來了自1962年以來的首次人口負增長局面。所謂人口負增長,指的是當年死亡人數超過出生人數,整體人口規模開始收縮。這一現象標志著我國人口發展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
2
緊接著的2023年與2024年,這一趨勢持續未改。僅去年一年,全國新出生人口為954萬,而同期登記的死亡人數卻高達1093萬,人口凈減少達139萬人。這不僅是一個統計數據的變化,更預示著社會結構深層變革的到來。
![]()
3
面對這一嚴峻現實,復旦大學人口研究所張震教授與中國社科院李強研究員共同指出:中國即將迎來歷史上規模空前的死亡高峰。這場高峰并非偶然,而是由三大關鍵因素疊加推動所致。
4
那么,究竟是哪三個因素正在悄然塑造這場前所未有的人口變遷?
![]()
5
一代人集體變老
6
上世紀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初,我國經歷了兩次極為顯著的“嬰兒潮”時期。第一次出現在1949年至1957年間,在國家穩定、經濟復蘇的大背景下,生育率迅速攀升。這一階段全國凈增人口達到1.05億,出生人數從1949年的1275萬一路增長到1954年的2232萬。
![]()
7
第二次嬰兒潮始于1962年國民經濟恢復之后,尤以1963年為頂峰——當年出生人口高達2959萬,創下我國歷史最高紀錄。在1962至1975年的十四年里,累計有約3.6億人出生,人口凈增長達2.7億。
8
如今,這兩波大規模出生隊列的人群正全面邁入老年階段。其中最早出生的一批已年逾八旬,最晚的一代也剛剛跨過60歲的門檻,正式步入老齡行列。
9
隨著年齡增長,身體機能不可避免地衰退,慢性病、失能風險顯著上升。在2023年某一線城市的社區死亡登記數據中,出生于這兩個嬰兒潮時期的人群占比竟高達68%,成為當前死亡群體的主體。
![]()
10
龐大的出生隊列意味著未來死亡人群也將高度集中。這種現象在人口學上被稱為“隊列效應”——當年出生時有多密集,幾十年后離世時就有多集中。如今我們正站在這個時間節點上,直面其帶來的深遠影響。
![]()
11
新生兒數量持續下滑
12
與老年人口不斷增多形成強烈反差的是,新生人口的數量卻在逐年下降。2016年全面二孩政策實施后,曾短暫激發生育熱情,全年出生人數一度達到1883萬,形成一個小高峰。
13
但此后出生人口便進入持續下行通道。2022年降至956萬,2023年進一步跌至902萬,雖在2024年小幅回升至954萬,但仍遠低于維持人口平衡所需的水平。
![]()
14
由于新生兒基數不斷縮小,“死亡高峰”的沖擊顯得尤為突出。越來越多的人發現身邊親友中有人離世的情況明顯增多,甚至感慨“這幾年走的人特別多”。
15
更值得警惕的是,我國人口年齡結構正在向“倒金字塔”形態演變。正常的人口結構應是底部寬(兒童青少年多)、頂部窄(老年人少),而現在恰恰相反。
![]()
16
如今的結構是頂端龐大——大量老人集中存在;底部狹窄——新生人口持續萎縮。這樣的結構極不穩定,極易引發系統性社會壓力。
17
一方面,孩子少了,意味著未來勞動力供給將大幅縮水,企業招工難問題將進一步加劇,部分行業可能出現人力斷層。
18
另一方面,老年人口激增導致養老、醫療、護理等公共服務需求急劇上升。年輕一代不僅要承擔自身生活開銷和子女養育成本,還要支撐父母甚至祖輩的養老負擔,肩上的責任越來越重。
![]()
19
這些原本就存在的結構性矛盾,在“倒金字塔”格局下被全面放大,形成了連鎖式社會挑戰。人口失衡不再是遙遠的預測,而是正在發生的現實。
20
醫療越來越好,反而讓死亡“集中爆發”
21
回顧新中國成立初期,人均預期壽命普遍偏低。當時醫療衛生條件落后,許多常見疾病如肺炎、痢疾等因缺乏有效治療手段,常常奪走生命。
22
嬰幼兒夭折率也居高不下,天花、麻疹、百日咳等傳染病肆虐,疫苗尚未普及,一個流行病就能造成大量傷亡。
23
而今天,情況已發生根本轉變。“十四五”期間,我國居民人均預期壽命已達79歲。在北京、上海、浙江等地,平均壽命更是突破80歲大關。
![]()
24
這一成就得益于我國建立起覆蓋城鄉的龐大醫療體系。目前全國擁有109萬所各類醫療衛生機構,配備1578萬名專業醫護人員。無論是日常診療還是重大公共衛生事件應對,這支隊伍都發揮著中流砥柱的作用。
25
更重要的是全民醫保制度的建立與完善。如今全國基本醫療保險覆蓋率已達95%以上,農村地區的新農合政策也讓老年群體不再“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實現了“看得起病、敢去醫院”的歷史性跨越。
![]()
26
然而,醫療進步帶來長壽的同時,也使得高齡人群規模不斷累積。截至2024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已達3.1億,相當于每四位國人中就有一位是老人。其中80歲以上高齡老人達3600萬,且數量仍在穩步上升。
27
這些長壽老人的健康狀態,很大程度上依賴于現代醫學的支持。高血壓、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等慢性病通過藥物和定期管理得以控制,生命得以延長。
![]()
28
但無論醫學如何發達,都無法逆轉自然規律。生老病死仍是不可逾越的生命終點。過去幾十年被“托住”的生命,終將在未來幾年陸續走向終點。
29
當如此龐大的高齡群體在同一時間段內相繼離世,哪怕每年只有一小比例去世,總量也會非常驚人。可以說,正是醫療的進步,使死亡不是提前發生,而是被推遲并最終集中釋放。
![]()
30
未來十年,這批曾在嬰兒潮中出生、又在醫療保障下延壽的老人們,將成為“死亡高峰”中最主要的組成部分。這不是危機的開始,而是長期趨勢的顯現。
31
面對這一不可逆的趨勢,國家已在多個層面積極布局應對措施。
32
在生育支持方面,從放開二孩、三孩政策,到各地陸續出臺育兒補貼、延長產假、提供托育服務、給予購房優惠等配套舉措,旨在降低家庭養育成本,緩解“不愿生、不敢生”的困境。
33
教育領域也在同步調整。生命教育已逐步納入中小學課程體系,幫助青少年樹立正確的生死觀與家庭觀。高校則擴大了人口學、社會學、老年學等相關專業的招生規模,為未來社會治理儲備專業人才。
![]()
34
在養老與醫療服務實踐中,安寧療護理念廣泛推廣,讓更多臨終患者能夠在舒適、有尊嚴的狀態下走完人生最后一程。同時,智能手環、遠程健康監測、AI預警系統等智慧養老技術廣泛應用,減輕了家庭照護負擔,提升了養老服務效率。
35
此外,社區嵌入式養老、居家適老化改造、長期護理保險試點等政策持續推進,構建起多層次、多元化的養老服務體系。
![]()
36
面對即將到來的死亡高峰,無需恐慌,也不必回避。這是社會發展進程中必然經歷的一個階段。
37
只要全社會共同努力,科學規劃、提前布局、協同應對,我們就能夠把這場“高峰”轉化為推動制度創新、優化資源配置、提升生命質量的“新起點”。
38
讓每一個生命都被溫柔以待,讓每一段晚年都能安穩度過,這才是文明社會應有的溫度與擔當。
![]()
39
參考信源:
![]()
40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