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個群友問我說:有個喜歡的人要過生日了,送點什么東西合適?最好是那種一看到,就會想起她的東西。他大體上看了一些,便宜的貴得都有,但是拿不準選哪個。
怕貴的人家想多,便宜的又顯得小氣,當然最主要是不知道什么才是平時見得多,又不會太突兀的東西。所以他看網上說,要不搞個燭光晚餐算了。把環境弄的好一點,氣氛到位儀式感有了,記憶也就深刻了。
他就想問問我,
怎么才能:有氛圍,有儀式感?
![]()
聊完后,感覺值得記錄以下,就想著回來整理成文章吧。一方面做個記錄,一方面也給有這個問題的讀者做個參考。
首先人的生理結構其實既復雜又簡單,人總是很難記住快樂回憶的。因為身體需要你前進,如果你能記住快樂的感覺,那么你也就失去了追逐快樂的動力。所以身體會讓人對悲傷記憶總是印象深刻,因為身體怕你忘了痛苦,而使得它再次受傷。因此對于悲傷,總是會加倍的重復與強調。
這種生理結構就決定了,人對于快樂的記憶是模糊的。只能記得某件事會讓自己開心,但是開心的感覺具體是什么樣的呢?是哪一個點讓自己開心起來的呢?
沒有人能記的住,
也沒有人表達的出來。
只能模糊的記得,在某個場景下,自己是開心的。所以很多人總是會特別的喜歡停在某種舒適區中,去盡可能保持住那種開心的狀態。所以西方文化中強調的氛圍感,儀式感,其實就是奔著這種場景化記憶去的。
但是這種氛圍感和儀式感有個取巧的地方,就是無論多么特別,都是可以復制的。只要你有資源,那么沒有誰的儀式與氛圍不能再現的,沒什么氛圍與儀式感是獨一無二的。
所以西方文化中的儀式感強調的很多,但其實大體上都是千篇一律,以及說可以復制。就像很多人的婚禮,看似繁華萬千,實則都是表演流程,毫無區別。
最主要的是,純粹的大腦記住的場景,是會隨著時間而變得模糊。因為你只需要回憶一下,現在網上總強調的儀式感。那些你人生中很重要的時刻,如升學,升職,結婚,生子這些當時富余氛圍與儀式的畫面,你能夠記得多少?
我想
大概率已經只剩下一些剪影,
甚至于說已經僅僅只是一個名詞了。
所以即便是不談可復制性這點來說,西方的儀式感與氛圍感總是有消費主義的升級特點。需要一次比一次“下狠料”,一次比一次的“濃重”,才能說去保持住那份“情感上的激動”。否則就很容易乏味,以及說難以忍受“刺激”轉為“平淡”的沖擊。
這點來說,東方文化顯得要返璞歸真的多。雖然同樣是強調場景化的記憶,都是一樣的套路。但是卻在套路之中,真正保留了那顆“人心”。讓簡單復制成了奢望,同時也避免了“刺激”需要不斷升級的問題。
這個方式,就是“食物”,或者說“美食”。同樣是以強化場景記憶的方式,但東方模式不同于儀式感和氛圍感的易于復制,以菜色這個東西,在一鹽一糖一醋一醬油,切烤燉煮的些許不同而呈現出的味道差異。塑造出只屬于“做”與“吃”兩個人的專屬會議。
這種并非可以依靠資源堆積,就可以簡單復制的場景,既保證于大腦所需要的氛圍感儀式感的場景記憶。也從身體需要的角度,留下了最難以磨滅的身體記憶。
即便說你忘了很多氛圍感與儀式感的場景,在你某天突然吃到了熟悉的味道,是不是還是會有很多瑣碎又涌上心頭了呢?比如說媽媽的味道,永遠伴隨著是兒時的記憶。有的時候,身體永比大腦來的誠實。
所以同樣是在場景化下功夫,東方文化做到了讓套路作為承載人心的方式,而不僅僅成為目的。而這種方式,也避免了說氛圍和儀式感需要依靠升級來維系,以及“熱情褪去之后”,難以應對“平淡的沖擊”。
而之所以選擇“美食”的原因,其實也很簡單。就是一個簡單問題的答案:人在什么時候是胃口最好的時候?
我覺得那不用說,一定是心情好得時候胃口才好。心情好,才會胃口大開。而且一般有好事,才會想要吃點好吃的慶祝一下。雖然說影視作品中總是標榜人心情不好的時候,才會去吃點好的。但其實這話的背面,也是說美食與好事,總是關聯的,需要用美食去沖淡悲傷。而且實際上傷心的人,是吃不下去東西的,甚至于悲傷會引發生理性的嘔吐。
因此,
美食總是伴隨著開心的回憶。
開心的回憶,夾雜著氛圍與記憶感的記憶,使得說快樂從心理到生理上都有了依托。這種依托也使得身體與大腦完成了對于場景化記憶的備份,只要不是身體和大腦同時除了問題。那么這份快樂,就會伴隨著那個特殊的味道永遠保持下去,而無須依靠升級與維系。
所以我跟他說:說如果真的想要讓一個人看到什么就會想起你,不如讓這個人聞到什么味道就會想起那個場景。在身體的快樂記憶與大腦的場景記憶結合之下,快樂的場景就得到了更深層的鞏固。使得說即便大腦忘記與模糊了哪個場景的回憶,身體在接觸到味道的那一刻起,也會啟動大腦的“回溯鍵”,讓記憶重新回歸。
因此搞西方那套虛頭巴腦的儀式感了。說白了,那些東西誰都能布置,而且你在餐廳搞的那些東西,還不都是服務員能幫你弄個的么?真要是追求獨一無二,琢磨個拿手菜吧。
但是他反問了我一個問題:那琢磨出一道拿手菜要多久呢?最少也得一周吧?那么比起這1周的時間,他覺得好像2000塊錢更方便一些。至于說后面每年的升級,如果只是錢的事,對他倒是反而簡單了。
哈哈,所以寫到這,今天的文章到這就結束了。只是略有些感嘆,也許更好的不一定是更適合環境的。適合環境的,也許不一定是更好的,還真是有點現實主義的幽默~
關聯文章: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