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歲重陽,今又重陽。登高賞秋、遍插茱萸是重陽節的傳統習俗,但對心腦血管患者來說,這個“多事之秋”藏著不少健康隱患。數據顯示,秋冬交替時節心腦血管疾病發病率比平時高出30%,尤其是節日期間飲食作息紊亂,更容易誘發危險。今天就給大家整理一份心腦血管患者的重陽節養生指南,照著做,安穩過節不折騰!
![]()
一、飲食:“3多2少”原則要牢記
節日家宴難免豐盛,但心腦血管患者絕不能“放縱”。記住“3多2少”吃得更安心:
1.多吃護心食材:適當增加富含膳食纖維的粗糧(如燕麥、玉米)、深海魚(每周2-3次,每次100g左右,補充Omega-3)、紫色蔬菜(紫薯、紫甘藍,含花青素保護血管)。
2.多喝溫水利循環:秋冬氣候干燥,每天保證1500-2000ml溫水攝入,別等口渴才喝,晨起空腹喝一杯溫白開水能稀釋血液,降低血栓風險。
3.多嚼慢咽控食量:每餐吃到7-8分飽即可,細嚼慢咽不僅減輕腸胃負擔,還能避免餐后血壓驟升。
4.少吃高鹽高油:腌制食品、油炸小吃、肥肉要忌口,每日鹽攝入量控制在5g以內,相當于一個啤酒瓶蓋的量。
5.少碰酒精飲品:酒精會刺激血管收縮,導致血壓波動,哪怕是紅酒也建議淺嘗輒止,最好滴酒不沾。
二、運動:登高雖好,替代方案更安全
“登高”是重陽節的標志性活動,但對高血壓、冠心病患者來說,登高時體力消耗大,加上山上溫差大,容易誘發心絞痛、腦供血不足。建議用這些更安全的方式替代:
- 平地散步:選擇公園、小區等平坦路面,每天上午10點或下午3點陽光充足時散步30分鐘,步速以不喘粗氣為宜。
- 太極/八段錦:這類溫和的運動能調節呼吸,放松身心,還能改善血液循環,適合中老年患者。
- 注意“3不做”:不空腹運動、不突然劇烈運動、運動后不馬上坐下或喝水,避免血壓驟變。
重陽節后氣溫驟降,寒冷刺激會使血管收縮、血壓升高,是心腦血管疾病的“催化劑”。保暖要做到“三個重點”:
1.頭部保暖:外出時戴一頂透氣的帽子,避免冷風直吹頭部,減少血管痙攣風險。
2.頸部保暖:圍一條輕薄圍巾,保護頸動脈免受寒冷刺激,預防血壓波動。
3.腳部保暖:睡前用40℃左右的溫水泡腳15分鐘,促進下肢血液循環,但水溫別太高,時間別太長,以免引發頭暈。
四、情緒:樂而不“過”,避免激動
節日家人團聚容易情緒激動,但大喜大悲會導致交感神經興奮,使心率加快、血壓升高。建議:
家人聊天時避免爭論話題,保持平和心態;觀看節日節目時控制情緒,別太投入;每天留30分鐘獨處時間,聽聽輕音樂、看看書,放松身心。
五、用藥:按時按量,絕不擅自停減
這是最關鍵的一點!很多患者覺得節日期間“吃藥不吉利”,擅自停藥或減量,這是極其危險的行為!降壓藥、降糖藥、他汀類藥物等必須按時按量服用,外出時也要隨身攜帶,同時備好急救藥物(如硝酸甘油),出現胸悶、胸痛、頭暈等不適,立即原地休息并服藥,必要時撥打120。
節日養生避坑指南
錯誤做法
正確做法
為趕早登高,凌晨就出門
選擇上午10點后,氣溫回升再外出
家宴上忍不住多吃幾塊紅燒肉
用瘦肉代替肥肉,搭配蔬菜食用
覺得身體舒服就停服降壓藥
按醫囑服藥,定期監測血壓
重陽佳節,健康是最好的祝福。心腦血管患者不必因擔心健康而錯過節日樂趣,只要做好以上5點,就能在賞秋敬老的同時,守護好自己的身體。#重陽##秋天##奕健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