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特朗普和高市早苗簽署稀土合作協議,試圖聯手擺脫對中國稀土依賴!
但本質上,日本是站在了“失敗的一邊”,美日看起來雄心壯志,實則漏洞百出,高市早苗的選擇不僅未能增強日本的戰略安全,反而可能讓日本在這場稀土博弈中付出沉重代價。
![]()
中國主導的格局,日美難以撼動
中美“稀土戰”背后,是一條極度不對稱的產業鏈現實,中國控制了近70%的全球稀土產量,更掌握了超過90%的精煉能力。
換句話說,全球絕大多數的稀土原料,最后都要在中國加工處理后才能真正發揮價值。
稀土不是煤炭鐵礦,不是挖出來就能用,它的真正“門檻”在于精煉與分離,而這恰恰是日美“聯手”最薄弱的環節。
![]()
美國幾十年來將中游產業拱手外包,中國則在這期間持續深耕,從政策到技術,從環保投入到人才培養,逐步構建了全球最完整、最高效的稀土產業體系。
不是沒有國家嘗試繞開中國,但結局幾乎無一例外都以高成本、低收益告終,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雖然有稀土資源,但精煉上依賴中國的現實沒有改變。
![]()
面對這樣的格局,日本和美國的合作更多是政治意味大于產業邏輯,高市早苗此時高調入場,看似是在加強日美合作,但實質是把日本的命運緊緊綁在了一個未成型、甚至注定無法成型的供應鏈上,這種“政治姿態”在短期內或許能贏得掌聲,但在產業層面,卻可能成為日本的風險源頭。
![]()
美日的稀土協議中,提出要共建強韌的關鍵礦產供應鏈,六個月內確定投資,180天內召開部長級會議推動項目落地,聽上去步步為營,但細看內容,幾乎都是計劃書,沒有實質性突破。
最引人注目的,還是日本承諾對美投資的5500億美元,這個數字非常震撼,但問題是,這些錢將投向哪里?是開采上游資源?還是建設中游精煉設施?
又或者,是在美日兩國之間搭建完整的加工網絡?沒有答案,當前全球稀土產業最難啃的骨頭,恰恰是中游精煉和尾端應用,而不是開采礦石。
![]()
更何況,精煉稀土不僅技術門檻極高,環保成本同樣驚人,中國深知其戰略價值,花了將近三十年才把這條產業鏈從“污染重地”變成“高技術堡壘”。
日美短時間內想復制這條路徑,不僅缺乏技術積累,更沒有足夠的人才儲備和生態配套。
從這個角度看,日本的5500億投資,更像是對美國的一種戰略“買單”,但這筆買賣,日本真的劃算嗎?
在中美稀土爭斗尚未有定論的時候,高市早苗就急著押注美國,這種“提前下注”的做法,其實比賭一場還要危險。
因為一旦失敗,日本不僅要承擔經濟損失,更可能在未來被排除在中國主導的產業鏈之外。
![]()
中美暫時“休戰”,日本卻主動站進風口浪尖
就在日美簽署協議的同時,中美之間悄然達成了一份“臨時休戰協議”,美國暫停對華加征關稅,中國則緩一緩稀土出口管制。
這不是和解,但至少是一次短期“停火”,而在這個時候,日本卻選擇高調站邊美國,實在耐人尋味。
![]()
從戰略角度看,這種時機選擇幾乎是糟糕的,中美都在為各自爭取談判空間,而日本卻急于表態,把自己送上了談判桌邊作為“籌碼”。
高市早苗想借此提升日本在中美之間的話語權,但現實可能正好相反,在中美看向彼此時,日本不過是一個可以被置換的變量。
更重要的是,美國與中國的稀土談判最終落點,極可能會繞過日本,這不是假設,而是現實操作層面的問題。
![]()
中國面對美方讓步,選擇執行為期一年的出口寬限期,這意味著未來一年內,美國仍將部分依賴中國稀土。
而日本卻以5500億美元的代價換來一個不確定的合作前景,代價與回報之間的落差,實在太大。
更別提,美國本土目前的稀土替代能力幾乎為零,就算礦石能自給,精煉依舊要靠外部。
而日本國內同樣缺乏完整配套,未來如果中國進一步收緊出口,真正受沖擊的,很可能就是這些“站在一邊”的盟友。
日本在稀土問題上的“最大誤判”,不在于和美國合作,而是對中國控制力的低估。
![]()
中國不僅掌握資源,更掌控整個產業鏈的定價權和技術節奏,只要中國今天調整出口策略,全球市場立刻震蕩。這種能力,不是靠協議就能替代的。
日本政府似乎寄希望于“快速脫鉤”,但現實是,稀土產業鏈的構建周期至少需要5到10年,而且是以數百億美元為單位的持續投入。
即使以日本的資金實力,也無法在短期內實現從開采到精煉再到終端的全鏈條重建,更別說,市場接受度、價格波動、環保審批等一系列現實問題,都在等待著這個“紙上計劃”的落地考驗。
![]()
更深層次的問題是日本戰略被動性,在全球產業競爭日趨激烈的背景下,真正的強國選擇的是“自主掌控”,而不是“依附合作”。
日本在稀土問題上沒有選擇獨立發展的路徑,反而把自己嵌入到美國主導的體系之中,等于是放棄了主導權,如果未來美中再起波瀾,日本很可能成為最先被犧牲的那個。
高市早苗政府或許希望通過這次合作,在國際舞臺上證明日本的“存在感”,但在一個技術主導、產業為王的時代,僅靠政治表態是無法撼動現實格局的。
稀土產業不是外交舞臺,而是硬碰硬的科技和資本戰場,站錯了隊,不僅輸掉的是一場合作,更可能是一個國家的產業未來。
![]()
日美稀土合作的表象之下,隱藏著深刻的結構性矛盾,在中國牢牢掌控全球稀土產業鏈的現實下,試圖繞開中國重建體系,無異于逆流而上。
高市早苗選擇站隊美國,看似是對抗依賴,實則是戰略上的誤判,當產業邏輯與政治選擇發生沖突,最終決定勝負的,只會是現實本身。
在中美“稀土之戰”打打停停的情況下,日本就已經走上了一條注定艱難的路。
參考資料:紅星新聞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