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0月27日,特朗普訪問日本與新首相高市早苗會晤前,日經新聞和東京電視臺對高市早苗的一份最新民調出爐,顯示高市內閣支持率達74%,是20多年來支持率最高的日本內閣之一。
![]()
這份 10 月 25 日至 26 日實施的民調,覆蓋日本全國 18 歲以上的 2000 名受訪者,數據誤差控制在 ±2.2% 以內。從支持率構成來看,高市內閣的高人氣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疊加的結果。
“新首相效應” 是基礎推力。日本政壇歷來存在 “換帥即升溫” 的規律,民眾對新政權往往抱有天然期待。在高市早苗就任前,日本經歷了參院選舉后的三個月政治停滯期,前首相石破茂內閣因應對高物價不力,支持率跌至 34.5% 的低谷。高市早苗作為日本憲政史上首位女性首相,其登場本身帶來強烈的新鮮感,71% 的年輕受訪者在民調中表示 “想看看女性領導能帶來什么改變”,這種好奇心理直接轉化為初始支持力。
![]()
經濟民生承諾擊中痛點,成為核心吸引力。自自民黨總裁選舉階段起,高市早苗就將 “應對高物價、減輕民生負擔” 作為核心競選口號。在 10 月 24 日的首次施政演講中,她進一步明確 “負責任的積極財政” 方針,提出擴大能源補貼、向中低收入群體發放專項補助、推動人工智能等新興產業發展以創造就業等具體舉措。對面臨日元貶值、就業壓力增大的日本年輕人而言,這些政策精準契合了他們的現實關切。民調顯示,22.5% 的支持者將 “經濟政策可期” 列為首要原因,在年輕群體中這一比例更是高達 31%。
![]()
政治真空后的 “穩定期待” 起到催化作用。過去一年,日本政壇經歷兩次首相更迭,自民黨內 “安倍派”“岸田派” 的閥爭導致政策反復,民眾對政治混亂的不滿持續累積。高市早苗就任后迅速完成內閣組建,雖因任命 7 名涉 “黑金” 丑聞官員引發爭議,但仍被視為 “能結束混亂的穩定力量”。80 后上班族佐藤健太在接受民調訪談時表示:“哪怕政策暫時看不到效果,至少現在政府有明確方向,比之前的混亂狀態好太多。”
![]()
年輕人的選擇邏輯
80% 的年輕支持率,本質上是日本年輕人 “內政優先” 價值排序的體現。在他們的認知中,民生議題的重要性遠超外交爭議,這使得高市早苗的 “鷹派” 立場并未成為支持障礙。
日本年輕人的關注點已深度聚焦國內困境。杏林大學教授劉迪的觀察顯示,如今日本校園里的熱門話題不再是上一代關注的領土爭議,而是 “日元貶值到何時”“韓國人均 GDP 超日本怎么辦”“數字技術落后于中國如何破局” 等現實問題。18 至 29 歲群體成長于日本經濟 “失去的三十年”,未經歷過國家高速增長期,對 “高齡少子化”“階層固化” 等社會頑疾感受尤為深刻。民調顯示,年輕受訪者中僅 12% 將 “外交政策” 列為投票的重要考量因素,而 “經濟政策”“就業保障” 的占比分別達到 58% 和 23%。
![]()
社交媒體構建的 “平視視角”,讓年輕人對中日關系有更立體的認知。與依賴傳統媒體、易受意識形態影響的老一輩不同,日本 “Z 世代” 通過 TikTok、游戲、留學等渠道直接接觸中國。25 歲的木村隆因中國游戲《原神》了解中國,后赴大連短期留學,他在訪談中提到:“身邊很多人喜歡中國美妝、中餐,知道中日貿易對雙方都重要,不相信會輕易走向沖突。”
內閣府去年底的調查也印證了這一趨勢:18 至 29 歲群體中對中國 “感到親切” 的比例達 41.6%,是 70 歲以上群體的 3 倍多。這種基于直接接觸的認知,讓他們對 “鷹派” 外交帶來的沖突風險敏感度較低。
![]()
對 “同盟安全” 的依賴,稀釋了外交焦慮。高市早苗在安保政策上強調強化日美同盟,推動增加防衛費以應對 “地區安全挑戰”,這一立場與年輕人對 “安全保障” 的需求形成呼應。在他們看來,日美同盟的存在已形成 “風險緩沖”,即便首相持強硬外交態度,也不會輕易引發直接沖突。民調中,67% 的年輕支持者認為 “日美同盟能穩定地區局勢”,這種安全感讓他們更愿意容忍其強硬外交姿態。
![]()
被忽視的未來風險
年輕人當前對中日關系風險 “脫敏”,但高市早苗的外交政策仍暗藏可能影響未來關系的隱患,這些隱患在民調數據中已初現端倪。
人事爭議可能削弱政策執行力。高市早苗內閣成立次日,便因任命 7 名涉 “黑金” 丑聞官員引發爭議,其中原 “安倍派” 骨干萩生田光一出任要職一事,70.2% 的受訪者認為 “不合適”。年輕群體雖暫未因人事問題否定內閣,但民調顯示,對 “內閣誠信度” 的滿意度已從成立初期的 68% 降至 57%。若后續政策落實受阻,可能引發信任危機,進而影響對外政策的穩定性。
![]()
“鷹派” 外交與經濟利益的潛在沖突。高市早苗在施政演講中提出強化外國人土地購買管理等政策,被《朝日新聞》批評為 “帶有排外色彩”,可能影響中日民間交流與經貿合作。日本貿易振興機構數據顯示,2024 年中日貿易額達 3500 億美元,日本汽車、電子元件等產業對中國市場依賴度極高。民調中,當被問及 “若強硬外交影響對華貿易是否會改變支持態度” 時,58% 的年輕受訪者表示 “會重新考慮”,這意味著經濟利益仍是年輕人的核心底線。
![]()
“高開低走” 的歷史規律不容忽視。日本政壇從未有新內閣能長期維持 70% 以上的支持率,第一次安倍內閣、菅義偉內閣均在高起步后因政績不足迅速下滑。高市早苗的經濟政策尚未落地,能源補貼、產業升級等承諾若無法兌現,支持率可能快速回落。共同社分析指出,年底的補充預算審議與明年春季的常規預算博弈,將成為檢驗其執政能力的關鍵考驗,若未能順利通過,年輕群體的支持可能出現松動。
![]()
10 月 27 日的民調數據,本質上是日本社會當下心態的縮影:在國內困境凸顯的背景下,民眾將希望寄托于新政權的內政改革,暫時擱置了對外部關系的深層擔憂。80% 的年輕支持率,并非對 “鷹派” 外交的認可,而是對 “解決民生問題” 的迫切期待。
這種心態為中日關系帶來了復雜的現實:一方面,年輕人基于直接交流形成的立體認知,為民間層面的關系穩定提供了基礎;另一方面,高市早苗的 “鷹派” 立場若轉化為實際政策,可能觸及經貿合作等核心利益,進而改變年輕人的態度。正如共同社客座研究員岡田充所言,日本年輕人對中國的好感度建立在 “對等交流與利益共贏” 之上,一旦這種平衡被打破,認知可能發生逆轉。
![]()
結語
截至 10 月 28 日,高市早苗與特朗普的會晤已順利結束,雙方聚焦經貿與安保合作,未提及具體涉華爭議議題。這場會晤后的民調顯示,其支持率仍維持在 73%,但年輕群體中 “關注外交政策” 的比例已從 12% 升至 18%。這一細微變化或許預示著,隨著執政深入,高市早苗的外交立場終將接受民生利益的檢驗,而這也將決定未來中日關系在日本年輕一代心中的分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