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一組看似沖突的統計數字呈現在我們面前:中國人均預期壽命已接近79歲,這一健康成就彰顯了國家發展的巨大進步;與此同時,年度死亡人數首次超過一千萬人,預示著一輪史無前例的死亡高峰期正在到來。
![]()
要讀懂當下的這一人口“震蕩”,必須回溯歷史脈絡。今天的局面,并非偶然事件,而是數十年來兩股強大人口趨勢在時間軸上交匯的必然結果。
第一波是新中國成立后迎來的首輪生育高峰,從1949年到1957年之間,全國凈增人口高達一億,形成了第一批大規模出生群體。
隨后經歷短暫低谷,自1962年起至1973年,第二輪更為洶涌的“嬰兒潮”席卷而來,期間新增人口達到驚人的2.6億。
![]()
這個規模意味著什么?
以1963年為例,當年新生兒數量逼近三千萬大關,在接下來整整十年中,每年出生人數始終維持在兩千五百萬以上。兩次浪潮疊加,累計貢獻了近四億人口,構成了中國現代人口結構的核心基底。
![]()
如今,第一波潮水中的個體年齡介于68至76歲之間,而第二波人群也已步入52至63歲的生命周期階段,絕大多數正處于退休狀態或即將邁入老年行列。
他們正以集體性、同步化的方式進入人生的最后旅程。因此不難解釋,當前去世人群中約七成出生于上述兩個關鍵時期——這正是“死亡高峰”得以形成的堅實人口基礎。
![]()
如果說“嬰兒潮”奠定了龐大的老年基數,那么另一項深刻變革則確保了這些生命能夠完整跨越至晚年,這項變革便是公共衛生體系的跨越式發展。
從建國初期人均壽命僅約35歲,躍升至如今接近79歲的水平,這種翻倍式提升背后凝聚著無數具體進步:例如孕產婦死亡率由1991年的十萬分之八十,大幅下降至2023年的十萬分之十五點一。
![]()
這意味著死亡不再隨機降臨于各個年齡段,而逐漸演變為集中在60至90歲之間的可預見過程。
現今一位年滿60歲的長者,活到80歲的可能性遠高于二十年前。正因我們在“活得久”方面取得空前成功,才使得“集中離世”的現象顯得格外突出,構成一個深層的社會悖論。
![]()
這種結構性轉變首先沖擊的是經濟系統。過去依賴持續供給的年輕廉價勞動力所帶來的“人口紅利”,已經難以為繼。
現實挑戰清晰可見:2023年老年撫養比已達22.5%,即每名勞動年齡人口需負擔近0.23位老年人的生活保障。
![]()
同時,養老金支出占GDP比重已達10%,且呈現持續上升趨勢。企業面臨招工困境,年輕人承受沉重壓力,尤其在獨生子女家庭中,“一對夫妻贍養多位長輩”的情形日益普遍。
傳統模式已然失效,但轉型路徑同樣明確:必須擺脫對“年輕勞動力數量”的單一依賴,轉向挖掘“全生命周期價值”的新范式,其中兩大機遇正加速顯現。
![]()
其一是“銀發經濟”。社會常將老齡化視為負擔,但從另一視角看,逾3.1億的60歲以上人口本身就是一個極具潛力的內需市場。他們的多樣化需求正在催生融合科技、服務與健康管理于一體的新興產業生態。
無論是為長者提供便利餐飲的社區助餐網絡,還是實時追蹤心率血壓的智能穿戴裝置,抑或是遠程醫療監測平臺,“智慧養老”正將社會壓力轉化為真實可感的商業動能。
![]()
其二是“人才紅利”。一個常被忽略的事實是,在老齡化進程同步推進的同時,中國每年有超千萬高校畢業生加入勞動力市場。
這支受過系統高等教育的新生力量,成為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和技術創新的核心引擎。他們的知識資本與創新能力,正在有效彌補勞動力總量下滑帶來的缺口,助力中國經濟實現從“制造大國”向“智造強國”的躍遷。
![]()
當然,我們可以參考德國、日本等先行國家的經驗,學習他們在養老服務體系構建、促進老年人再就業等方面的實踐成果。
但中國擁有獨特優勢:龐大的國內市場體量與全球領先的數字化基礎設施,使我們有機會在探索“價值紅利”的道路上,走出一條更具原創性、超越既有模式的發展路徑。
![]()
然而,僅有經濟層面的戰略調整尚不足以應對深層挑戰。最根本的出路在于一場廣泛而深刻的文化重塑——全社會需要學會與老齡化共處,重新詮釋“老”的意義,坦然面對“死”的必然,并在此基礎上建立更具韌性與人文溫度的社會秩序。
事實上,這樣的轉變已在悄然發生。一個重要信號是,“生命教育”已被正式納入中小學課程體系。這一教學安排的微調,實則折射出社會價值觀的重大轉向。
![]()
它表明我們不再僅僅向青少年傳遞“競爭”與“拼搏”的單一敘事,也開始引導他們理解生命的完整歷程,尊重從誕生到終結每一個階段的獨特價值。這是一種從“增長焦慮”走向“生命從容”的文化奠基。
另一個顯著變化體現在對生命終點的認知上。近年來,國家大力倡導“安寧療護”理念并擴大服務覆蓋范圍。這種臨終關懷模式不再執著于無限延長生命長度,而是致力于提升生命末期的質量與尊嚴。
此舉回應了一個長期被回避卻亟待解答的時代命題:個體應如何體面、有尊嚴地走完人生最后一程?這標志著我國醫療倫理正從“延續生命”邁向“完善生命”的新階段。
更深層次的變化還體現在對老年人角色的重新認知。過去,他們常被視為被動的“被供養者”,甚至是社會資源的消耗者。
![]()
如今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他們是經驗、智慧與技藝的富礦,是維系社會穩定、傳承文明的重要力量。無論是在鄰里間傳授手藝的退休長者,還是退而不休、繼續貢獻專業能力的技術專家,他們都持續釋放著積極的社會能量。
參考資料:《國家統計局:2024年出生人口954萬人,年末全國人口14.08億人》——齊魯壹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