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聲明:內容取材于網絡
前言
楊振寧已經去世了9天,但仍有很多人接受不了中國少了一位頂尖物理學家的事實。
尤其在他追悼會上,不少外界社會人士紛紛自發前來送別,千人送行的畫面仍歷歷在目。
![]()
而楊振寧的家人自然而然成了大家關注的對象,其中楊正寧的弟弟楊振漢還在當天留下了珍貴的畫面。
因為他在送別楊振寧時回憶往事,竟透露出哥哥曾沒完成的遺憾!
![]()
我的終點就是我的起點
楊振寧先生的逝世,無疑是中國乃至世界科學界的巨大損失。
消息傳出后,他晚年長期工作生活的清華大學,第一時間在他生前所在的科學館或高等研究院樓棟內設置了緬懷室,供師生和社會公眾吊唁。
![]()
據媒體報道,在緬懷室開放的七天里,前來悼念的人絡繹不絕,每天門口都排著上百米的長隊,大家靜默有序,只為向這位科學巨匠表達最后的敬意。
這場面,恰恰印證了楊振寧先生生前常說的那句話:我的終點就是我的起點。
![]()
他的人生軌跡,仿佛一個完美的圓。
年少時從清華園走出,奔赴世界學術巔峰,晚年時,他毅然放棄國外優渥的條件,回歸故土,將生命的最后二十多年時光毫無保留地奉獻給了清華。
![]()
他不僅親自授課,將深邃的物理思想傳授給年輕學子,更是傾盡自己的積蓄和心血,助力創建和發展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將其打造為一座基礎科學研究的高地。
他的貢獻,早已深深鐫刻在清華的歷史中,永遠不會被忘記。
![]()
所以在10月24日,和楊振寧先生遺體告別的日子當天,原本設定好的是上午九點開始。、
但清晨六七點鐘,八寶山殯儀館外就已聚集了大量前來送行的人群。
![]()
人們身著素衣,胸前佩戴白花,手中拿著介紹先生生平事跡的冊子,安靜地排著長隊,隊伍蜿蜒,一眼望不到頭。
大家秩序井然,緩緩步入告別廳,氣氛莊重而哀傷。
![]()
許多老一輩的科學工作者不禁感慨,上一次見到如此自發、隆重的送別場景,恐怕還要追溯到當年為“兩彈元勛”鄧稼先先生舉行追悼會的時候。
這背后,是國人對真正為國家做出卓越貢獻的科學家的崇高禮敬。
![]()
當走進告別廳內,布置得簡潔而莊重,楊振寧先生的遺像懸掛在正中央,照片上的他目光睿智,笑容溫和。
先生安臥在鮮花翠柏叢中,身上覆蓋著鮮艷的五星紅旗,這代表了國家對其一生貢獻的最高肯定和褒獎。
![]()
家人送別,場面氛圍悲傷
在靈堂的右側,站立著楊振寧先生的親屬,代表家屬答謝前來吊唁的賓客。
站在最前面的,正是先生的妻子翁帆女士,這是自楊振寧先生去世后,翁帆首次公開露面。
![]()
她一身黑色素服,臂戴黑紗,胸前的白花格外醒目,連日來的悲傷讓她面容憔悴,雙眼紅腫,需要親友在一旁稍稍攙扶,強忍悲痛的神情讓見者無不動容。
緊隨其后的是楊振寧先生的女兒楊又禮,據了解,她是一名非常優秀的醫生,繼承了父親嚴謹認真的品格。
![]()
站在家屬列第五位的,是楊振寧的次子楊光宇。
他擁有化學博士學位,并曾執教于大學講堂,此后,他的職業軌跡發生轉變,從基礎科研轉向企業管理,并長期在華爾街的金融領域深耕。
![]()
再往后,是一些較為年輕的面孔,推測是楊家的孫輩后人。
在家屬隊伍中,細心的人發現站在第三位的是一位熟悉的身影,她便是楊振寧先生弟弟楊振漢的妻子譚茀蕓女士。
![]()
譚茀蕓夫婦常年居住在上海,但與楊振寧先生一家關系密切,時常相聚。
但看到譚茀蕓,不少人心生疑惑:在這送別兄長的最后時刻,感情深厚的弟弟楊振漢先生為何沒有出現在家屬行列中?
這個疑問,在10月25日清華大學官方發布的一條緬懷視頻中得到了解答。
![]()
原來,楊振漢先生當天不僅來了,還早早到了現場。
只是他畢竟已是93歲高齡的老人,身體機能無法支撐長時間站立完成整個答禮流程。
因此,他選擇在休息室休息,通過鏡頭表達了對兄長的追思。
![]()
弟弟透露出哥哥遺憾
視頻中的楊振漢先生,戴著眼鏡,滿頭銀發,胸口同樣佩戴著白花,與幾年前公開露面時相比,他顯得蒼老、清瘦了許多,但精神看起來尚可,言語清晰。
回憶起兄長,他充滿了感情,他提到,大約在十年前,他曾在哥哥清華園的住所“歸根居”里住了八天,兄弟倆難得相聚,進行了多次深入的長談。
![]()
楊振漢先生回憶道,那次交談中,哥哥對他講了很多心里話。
最讓他印象深刻的是,哥哥再次談到了1971年首次回到新中國訪問時的感受。
那次回國,祖國蓬勃發展的景象給楊振寧帶來了極大的震撼,讓他看到了民族復興的曙光。
![]()
正是基于這種激動的心情,他后來編纂了《曙光集》一書,哥哥當時對他說,中國是真正看到曙光了。
說到這里,楊振漢先生透露了楊振寧的一個深深遺憾。
![]()
哥哥曾對他說:“我現在年紀大了,精力不濟,已經沒有能力再去寫一本書了,但我心里一直盼望著,將來會有更多的人,接著這個主題,去寫更多書,記錄下我們國家更加輝煌的發展和變化。
這表明,楊振寧先生晚年雖身不能至,卻心向往之,始終期盼著有人能續寫中國走向繁榮富強的壯麗篇章,這份赤子之心,令人感佩。
![]()
而這份對祖國的熱愛,楊振寧的妻子翁帆最為深知,因為楊振寧還曾交代過她一個任務:如果哪天看見“天大亮”,一定要先告訴楊振寧。
看的出來,楊振寧對祖國的愛多么純粹,這點多位學界泰斗和親密同事都有證明。
![]()
中國科學院院士于淥表示,楊先生的學問和人品令他敬仰,他會繼承和學習楊先生的愛國情懷,竭盡所能報效國家。
清華大學朱邦芬教授動情地說,先生的離去讓學界少了一位睿智的大師,是清華乃至全國的重大損失。
![]()
與他相識超過五十年的北京大學甘子釗教授評價道,楊振寧的一生是“熱愛科學、熱愛祖國的一生”。
作為楊先生親自指導的最后一位博士生,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的翟薈教授則認為,恩師是一位“純粹的科學家和堅定的愛國者”。
![]()
從這些肯定中看的出來,雖然楊振寧已經去世,但他留下的貢獻和精神將會一直被傳送下來,所以他這一生也不算遺憾。
![]()
結語
楊振寧先生走了,他帶走了物理學的一個時代,也帶走了那份希望親筆記錄祖國“天大亮”的遺憾。
然而,他留下的科學遺產、育人精神以及那份深沉的家國情懷,已成為一座不朽的豐碑。
弟弟楊振漢的追憶,讓我們看到了這位科學巨匠更加豐滿和親切的一面。
正如他所期望的那樣,中國的曙光已然普照,而后來者必將沿著他指引的方向,繼續書寫中華民族更加燦爛的明天。楊振寧先生,千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