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財聯社報道,距離11月5日美國最高法院就特朗普關稅政策合法性舉行口頭辯論只剩不到十天,這場被全球貿易界緊盯的聽證會,正讓特朗普政府陷入前所未有的被動。這位年初剛上臺就悍然掀起全球關稅戰的總統,如今不僅要親自出庭應訴,其力推的“印鈔機”式關稅政策更可能面臨被徹底推翻的結局,連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都公開承認,若敗訴財政部將被迫退還大約一半關稅,這對本就緊張的美國財政堪稱“糟糕的情況”。
事情的脈絡其實早已清晰。特朗普2025年1月繞開國會,援引《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推出全球10%“基準關稅”,4月初又加碼“對等關稅”,按貿易逆差對幾乎所有貿易伙伴加征關稅,其中就包括針對中國的“芬太尼關稅”。白宮曾高調宣稱,推行半年就從日本、韓國、歐盟分別拿到5500億、3500億、6500億美元相關資金,算上軍購訂單和產業合作,總額近2萬億美元。但這套看似“一本萬利”的操作,早在5月就被美國國際貿易法院裁定違法,8月聯邦巡回上訴法院更是以7:4的投票維持原判,認定征稅權屬于國會專屬,總統無權借緊急狀態法越權。
![]()
特朗普顯然在提前為敗訴鋪路。9月初他簽署行政令,突然對黃金、鎢、鈾等數十種商品豁免關稅,甚至涵蓋飛機零部件、仿制藥等超過45個類目,特別指明豁免那些美國無法本土生產或產量不足的產品。更值得玩味的是,他還授權商務部和貿易代表辦公室自行批準豁免,無需總統逐一簽字。這波操作與其說是政策調整,不如說是赤裸裸的“對沖策略”——提前減少關稅覆蓋范圍,就能降低未來可能的退款和賠償壓力,畢竟貝森特已經預警,拖到2026年6月關稅總額將達7500億至1萬億美元,返還這些錢“可能造成重大混亂”。
全球輿論場早已暗流涌動。近50位跨政治立場的經濟學家提交法律意見書,其中包括伯南克、耶倫兩位前美聯儲主席,他們直斥貿易逆差是“正常現象”,絕非特朗普口中的“極端威脅”,還引用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索洛的玩笑話諷刺:“我一直和理發師存在貿易逆差——因為他從來不買我任何東西。”這些專家明確指出,關稅不僅解決不了逆差,還會對美國經濟造成數萬億美元影響,波及每個家庭與州,這不過是“基礎經濟學常識”。更關鍵的是,31名前聯邦法官、前軍方與國家安全官員也站出來反對,認為這一政策正在動搖美國貿易體系根基。
![]()
白宮的辯解顯得蒼白無力。美國法律與司法中心等團體宣稱總統是“外交事務唯一權力機構”,法院質疑總統判斷是“破壞憲法框架”,這種說法連美國盟友都難以信服。要知道,特朗普的關稅刀最先砍向的正是日本、韓國、歐盟這些“鐵桿伙伴”,美其名曰逼迫他們交“保護費”,實則是在透支冷戰后建立的盟友信任。要知道,在中國長期拋售美債時,正是日本和英國在購入美債穩定市場,若這些盟友被徹底得罪,美國金融體系的脆弱性將暴露無遺。
若最高法院最終維持原判,后果將遠超金錢損失。對美國政府而言,連本帶利退還關稅意味著財政負擔陡增,其中就包括此前對中國征收的部分,這無疑會加劇其財政困境。對美國企業來說,除了此前關稅帶來的成本壓力,還得承擔敗訴后的額外賠償,競爭力將進一步受損。更致命的是,美國的國際公信力會遭遇重創,畢竟用違法手段施壓貿易伙伴的做法,早已讓國際社會怨聲載道,未來再想靠關稅作為談判籌碼只會難上加難。
![]()
特朗普曾把關稅當成“讓美國再次偉大”的法寶,如今卻可能淪為“自毀長城”的敗筆。這場最高法院的聽證會,本質上是對美國行政與立法權力邊界的終極考驗,更是對美國貿易霸權邏輯的一次審視。全世界都在等11月的結果,等看這場鬧劇究竟會以“全額退關稅”的尷尬收場,還是以“權力越界合法化”的隱患延續。無論結局如何,有一點已經明確:靠霸凌維系的貿易體系,從來都走不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