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億美元全球資產接管案落錘,香港法院穿透離岸信托屏障
技術性離婚與家族信托為何失效?司法實踐給出答案
跨境追索77億美元資產,法律利劍如何擊穿財富隱匿術
許家印資產接管案的三重啟示:合規經營才是護城河
![]()
香港高等法院2025年9月16日作出了一項標志性裁決,批準中國恒大清盤人申請,對創始人許家印名下價值77億美元的全球資產實施全面接管。這一決定將恒大債務清算程序從公司層面延伸至個人資產領域,成為跨境追索債務的典型判例。
此次裁定的背景是恒大集團長達18個月清算進程的僵局。公開數據顯示,恒大境外資產變現規模僅2.55億美元,而其總負債高達2.4萬億元人民幣,資產覆蓋率不足千分之一。法院在審理中發現,許家印未按指令申報價值5萬港元以上資產,該行為被認定為對司法程序的公然漠視,成為觸發資產接管的關鍵因素。
案件揭露了許家印家族多層資產隔離設計。2021年其與丁玉梅離婚并轉移427億元資產的行為,經法院調查認定存在避債動機,丁玉梅名下600億港元資產隨后遭全球凍結。許家印之子許騰鶴設立的200億港元家族信托、通過5家BVI公司在倫敦購買的4980萬英鎊房產等安排,均被納入審查范圍。
![]()
離岸信托的合法性認定成為本案焦點。法院依據“欺詐性轉移”原則指出,許家印在2017-2020年期間向信托注入資產時,恒大已處于資不抵債狀態,且存在系統性財務造假(虛增收入5641億元、利潤920億元)。同時,許家印過度保留信托控制權,資金實際用于家族消費,違背信托本質。這些事實導致其離岸資產屏障被法律擊穿。
案件進展顯示司法跨境協作的有效性。英國法院同步凍結丁玉梅資產并限制其消費,英屬維爾京群島等地司法機構配合執行香港法院裁決,標志著跨國追索通道的暢通。
從行業影響看,本案重新定義了企業家債務責任邊界。此前部分企業家通過“技術性離婚”“離岸信托”構筑的財富防火墻神話被打破,司法實踐表明,資產隔離必須建立在合法債務清償基礎上。恒大案例同時凸顯公司治理透明化的重要性,財務造假、資產轉移等行為最終將導致個人責任升級。
![]()
值得關注的是,本案處理過程嚴格保護購房者權益。根據最高人民法院相關規定,購房債權享有優先受償權,境內“保交樓”資金撥付與境外資產追索并行推進,確保民生問題不受債務清算影響。
香港法院的裁決展現了普通法系對復雜金融案件的處置能力,其專業性和獨立性得到國際認可。這一判例為全球范圍內跨境債務追索提供了范本,也對企業家規范財富管理提出明確警示:法律尊重合法財產安排,但絕不容忍惡意逃債行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