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馬來西亞吉隆坡,世界第二高樓默迪卡118大廈里,一場關乎全球神經的會談結束了。中美兩國代表團,關起門來談了足足五個半小時,比原計劃超時了。
會談剛一結束,有意思的場面就來了。
美方代表團幾乎是“秒發”聲明,美國財政部發言人迅速站到聚光燈下,給了個六字評價:“非常有建設性”。
這六個字,透著一股子“穩了”的樂觀勁兒,仿佛雙方已經握手言和,明天就要歌舞升平。美方這操作,是想搶占全球媒體的頭條,把“談得不錯”這個調子先定下來。
然而,鏡頭的另一邊,中方代表團呢?
![]()
一片沉默。
沒有發表任何公開聲明,沒有接受任何媒體采訪。代表團的車隊悄悄駛離,只留給世界一個安靜的背影。
一邊是迫不及待的“官宣”樂觀,一邊是滴水不漏的“零回應”。這強烈的反差,比會談本身還耐人尋味。這五個半小時里,到底發生了什么?為什么美方覺得“很有建設性”,而中方卻連一個字都不想多說?
這背后,可不是簡單的“外交禮儀”差異,這是一場關于底氣、策略和未來走向的深度博弈。
拆解“六個字”:美國為何急于“表演”樂觀?
![]()
咱們得先搞明白,美方這“非常有建設性”的六個字,到底是說給誰聽的。
首先,是說給華爾街聽的。
就在這輪吉隆坡會談前不久,特朗普政府又在放風,威脅要對華恢復加征高額關稅。結果呢?中國剛一宣布稀土技術出口管制,特朗普的威脅話音剛落,美國股市立馬遭遇了一場“黑色星期五”。
資本是最誠實的。美國的金融市場,現在最怕的就是“不確定性”,尤其怕中美這兩個最大的玩家撕破臉。五個半小時的會談,超時本身就說明談得很膠著,甚至可能很激烈。
如果會后雙方都不說話,或者說點狠話,那下周一開盤,華爾街恐怕又是一場“踩踏事故”。
![]()
所以,美國財政部必須搶在市場反應過來之前,扔出“非常有建設性”這顆定心丸。這六個字,就是給資本的“鎮靜劑”,告訴他們:別怕,沒談崩,我們還在聊。
其次,是說給美國老百姓聽的。
2025年的美國,日子好過嗎?高通脹的壓力還在。關稅帶來的成本,最終都轉嫁到了美國消費者自己身上。你去沃爾瑪買個微波爐,去亞馬遜買個數據線,都可能比三年前貴了不少。
老百姓受不了高物價,怨氣是會體現在選票上的。
美方釋放“樂觀信號”,也是在給國內民眾一個交代。意思是“我們正在努力解決問題”,暗示未來有可能通過談判,至少讓關稅帶來的通脹壓力緩一緩。
![]()
最后,是說給特朗普總統自己聽的。
別忘了,這次會談前,特朗普在“空軍一號”上對記者說了句大實話:“他們(中國)必須做出讓步,我猜我們也會”。
這句話很關鍵。“我猜我們也會(讓步)”,這話要是被美國國內的鷹派抓住,就是“軟弱”的表現。
所以,會談一結束,美方團隊必須立刻用“非常有建設性”來“粉飾”這個“我們也得讓步”的現實。他們要把敘事扭轉為:會談之所以有建設性,是因為“對方”的態度軟化了,是“我們”的施壓起作用了。
說白了,美方這六個字,是一場精心策劃的“輿論搶先”戰。他們急于定義這場會談的“性質”,把“談了”這件事本身,包裝成一個“成果”。
解讀“沉默”:中國為何“人狠話不多”?
跟美方的“高調”形成鮮明對比,中方的“沉默”就更有意思了。
![]()
是不滿意嗎?是談崩了嗎?都不是。
中方的沉默,恰恰源于一種戰略定力和手握籌碼的底氣。
中國商務部早就亮明過態度:“聽其言,觀其行”。
這七個字,是對付美方“輿論搶先”戰的最好回應。意思是,你說什么不重要,我只看你接下來做什么。你今天說“很有建設性”,明天是不是就真的取消幾項關稅?還是說,你明天回了華盛頓,又簽署一個新的制裁法案?
中方太了解這個對手了。與其跟你打“口水仗”,不如把精力放在“看療效”上。
那么,中方哪來的底氣,敢在輿論場上保持沉默,不怕被對方“帶節奏”呢?
底氣一:壓艙石般的經貿數據。
就在10月22日,彭博社有篇報道,數據很扎眼。報道說,即便是在中美互相加征高額關稅的情況下,每天依然有大約10億美元的商品,從中國漂洋過海運往美國。
![]()
更關鍵的是,今年9月份,中國對美國的出口額,比8月份還漲了。
這說明什么?
這說明美國市場對中國供應鏈的高度依賴,根本不是幾道關稅就能切斷的。特朗普政府喊了這么多年“脫鉤斷鏈”,結果美國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從圣誕節的彩燈到手里的iPhone,還是離不開“中國制造”。
這就是中方最大的底氣:我的工廠在開工,我的貨輪在出發,這就是我最強硬的表態。你美國需要我的商品來壓通脹,你需要我的供應鏈來維持運轉。既然如此,我為什么要在口頭上跟你爭高下?
底氣二:美國自己“院內起火”。
中方沉默,也是因為看透了美方當下的“兩大困境”。
第一個困境,就是稀土。
![]()
這幾年,美國一直在嚷嚷要搞“稀土聯盟”,要“稀土自主”。10月20日,特朗普剛見了澳大利亞總理阿爾巴尼斯,簽了個85億美元的所謂“關鍵礦產協議”,特朗普當場夸下海口,說美國“一年后”就會有大量的稀土。
聽著很嚇人,但澳大利亞和美國的專家自己都說了:美國想建立一條安全、獨立的稀土供應鏈,至少需要10到20年。
為什么?因為稀土這玩意兒,難的不是“挖”,而是“煉”。那個分離提純的技術,高度復雜,而且污染極高。中國是目前全世界唯一一個掌握全套成熟產業鏈的國家。
更“要命”的是,中國前段時間剛更新了《出口管制技術目錄》,把稀土提純和加工技術給列進去了。
這一下,等于釜底抽薪。美國就算從澳大利亞挖來了礦石,也可能拿不到最關鍵的“加工技術”。特朗普那“一年之約”,基本就是個笑話。
手握稀土這張牌,中方根本不急。
第二個困境,美國國內頂不住“再來一場”。
![]()
特朗普想打貿易戰,但美國的“資本和人民”不敢。
前文提到的“黑色星期五”就是例子。一聽說中國可能在稀土上“動手”,一聽說特朗普要加關稅,股市先崩了。
還有通脹。美國的通脹率好不容易才壓下來一點,如果特朗普再悍然加征關稅,物價必然再次飛漲。
別忘了還有農業州。那些美國的農民,是特朗普的鐵桿票倉。可這幾年的貿易戰,讓他們的大豆和玉米賣不出去,早就怨聲載道。
中方很清楚,美方現在是“色厲內荏”。他們比我們更需要一個“穩定”的局面。既然你比我更急,那我為什么要先開口?
![]()
中方的沉默,是一種“人狠話不多”的務實作風。我們不靠“說”來贏,我們靠“做”來等。
吉隆坡之后:一場“鋪墊會”的真正意義
朋友們,咱們得看清,吉隆坡這場五個半小時的會談,只是“前菜”。
真正的大戲,是即將到來的APEC領導人峰會。
所以,吉隆坡會談的性質,就是一個“鋪墊會”。雙方是來“對表”的,是來“摸底”的。
美方需要這場“鋪墊會”看起來很成功,這樣他們在APEC上才有面子,才能對國內交差。
中方也需要這場“鋪墊會”,我們需要明確地告訴美方我們的“紅線”和“底線”在哪里。
![]()
從短期看,就像特朗普在飛機上說的,雙方都在試探對方的“讓步”空間。美方想要中國在稀土和農產品上松口,中方則盯著美方的關稅清單和“小院高墻”的技術封鎖。
從中期看,雙方都在尋求建立一個更穩定的溝通機制。就像王毅外長一直強調的,雙方需要“加強接觸、防止誤判、管控分歧、拓展合作”。
這才是中國處理未來中美關系的指導原則。我們不尋求“打敗”你,但你也別想“鎖死”我。我們要做的是“管控”,是“共存”。
![]()
從長期看,吉隆坡的這場碰撞,再次證明了中美兩國必須探索一種新的共存模式。
美方的“六個字”,代表了他們希望用“輿論”和“表態”來塑造現實。
中方的“零回應”,則代表了我們堅持用“實力”和“行動”來定義未來。
這場博弈,才剛剛開始。美方用六個字給了個“及格分”,但中方這張“考卷”,顯然還沒有打完分。真正的答案,不在吉隆坡的會議室里,而在未來幾個月美國的關稅清單上,在中國稀土技術的出口許可上。
咱們拭目以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