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飛行,一邊在本土或敵國散播核污染?普京口中的“海燕”核動力巡航導彈,如何解決微型核反應堆的核輻射問題?
![]()
10月26日,俄羅斯武裝力量總參謀長格拉西莫夫向普京報告稱,全世界首款核動力巡航導彈“海燕”,已經(jīng)完成實驗。
“海燕”飛行了15個小時,射程為14000公里,但是,“這并不是極限”。
如果是核動力的話,這意味著射程是無限的,全世界任何地區(qū)都在其打擊范圍之內(nèi)。
而且由于沒有射程的限制,“海燕”可以隨時更改進攻路線,從敵方防空系統(tǒng)更加薄弱的地區(qū)突襲。
![]()
根據(jù)俄羅斯媒體公布的消息,“海燕”飛行高度是25-100米,這意味著它是以超低空突防的方式飛行,飛行速度為830-1300公里每小時,可以攜帶常規(guī)戰(zhàn)斗部或者核戰(zhàn)斗部。
如果這些性能參數(shù)準確的話,這是一款具備核動力、亞音速飛行、核常兼?zhèn)涞难埠綄棥?/p>
在上世紀60年代,美國也曾研制出“冥王星”核動力巡航導彈,不過,由于由于當時的技術(shù)限制,在巡航導彈很有限的彈體中,無法安裝足夠的微型核反應堆的屏蔽層。
![]()
這意味著,如果核動力巡航導彈發(fā)射之后,其發(fā)動機噴出的氣體中,一定混合著大量的核放射物質(zhì),本國也會被核污染。
即使不安裝核戰(zhàn)斗部,“海燕”如果墜毀也極有可能導致核泄漏,甚至是微型的核爆炸。
這相當于一座可以飛行的核反應堆,在本國或敵國的領(lǐng)空上不斷盤旋飛行。
所以,如果“海燕”試驗成功,那說明俄羅斯軍工取得了堪比諾貝爾物理獎的成就,因為它成功解決了“在有限空間內(nèi),解決微型核反應堆核輻射泄漏”的世界難題。
![]()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