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當地時間2025年9月22日,阿根廷經濟部官網發布一則緊急公告:即日起至10月31日,臨時取消大豆、玉米、小麥等主要谷物及其制成品的出口關稅。
這一讓大豆出口關稅從常規26%驟降至零的政策,像一顆石子投入全球農產品貿易池——表面是阿根廷為緩解外匯危機的“急救措施”,實則牽動著中國大豆采購策略、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乃至全球糧食貿易格局的微妙變化。
![]()
此次關稅調整并非偶然,而是其經濟陷入多重困境后的必然選擇。2025 年上半年,阿根廷通脹率已攀升至 65%,比索兌美元匯率單月跌幅達 12%,央行外匯儲備一度跌破 300 億美元警戒線,處于 2001 年經濟危機以來的最低水平。大豆作為阿根廷的核心出口產品,占全國外匯收入的 15%,其出口額直接關系到外匯儲備的穩定性,在這樣的背景下,取消出口關稅成為最直接的 “救市牌”。
![]()
阿根廷經濟部在 9 月 22 日的公告中未明確提及出口額度限制,但市場很快發現政策暗含 “隱性天花板”—— 當出口額達到 70 億美元時將暫停免稅政策。這一設計源于阿根廷政府的兩難處境:既需要通過大豆出口快速補充外匯,又擔心過度出口導致國內糧食供應緊張、推高本土食品價格。阿根廷農業、畜牧業和漁業部 2025 年 3 月發布的報告顯示,大豆出口占其農產品出口總額的 45%,2024 年因出口受阻導致的外匯短缺,已直接影響到能源進口與債務償還。
![]()
政策落地后,阿根廷農業界反應強烈。布宜諾斯艾利斯省的大豆種植戶馬里奧?古鐵雷斯在接受當地媒體采訪時表示,此前 26% 的出口關稅讓許多農戶陷入虧損,“每噸大豆成本約 320 美元,國際售價 380 美元時,稅后利潤僅 15 美元,根本無力覆蓋種植成本”。零關稅政策直接讓每噸大豆出口利潤提升至 60 美元,刺激了農戶與出口商的出貨意愿,羅薩里奧港的大豆庫存在 9 月 22 日當天就出現了 10% 的周轉提速。
![]()
130 萬噸訂單鎖定先機
阿根廷的關稅政策變動,迅速引發中國大豆采購市場的連鎖反應。作為全球最大大豆進口國,中國年進口量穩定在 1 億噸以上,2024 年從阿根廷進口占比約 15%,主要用于食用油加工與飼料生產。9 月 22 日政策發布后,中糧集團、益海嘉里等中國糧油企業迅速啟動應急采購機制,僅 48 小時內就完成了 130 萬噸大豆的訂單鎖定。
這一采購規模相當于中國單月大豆進口量的三分之一。訂單細節顯示,中國企業此次采購的大豆來自布宜諾斯艾利斯省與圣菲省的優質產區,采用 “免耕法” 種植技術,蛋白含量達 38% 以上,遠超國際平均水平,完全符合中國加工標準。價格方面,得益于零關稅優惠,采購價鎖定在每噸 380 美元以下,較國際市場均價低 5%,每噸節省成本約 50 美元,總計為中國企業節省開支超 6500 萬美元。
![]()
物流調度的效率同樣引人注目。政策發布前,已有 10 艘載有巴西大豆的中國散貨船停靠在里約熱內盧港,接到指令后立即調整航線,掉頭駛向阿根廷羅薩里奧港與布宜諾斯艾利斯港。
為縮短運輸時間,中阿雙方協調采用 “定點直航” 模式,貨輪從阿根廷港口出發后經大西洋、印度洋直達中國山東日照港與大連港,全程航行時間約 35 天,較傳統中轉航線縮短 7 天。貨輪均配備專業溫控與通風設備,確保大豆水分含量穩定在 13% 以下,中國保險公司同步提供了涵蓋自然災害、海盜風險的全程貨運保險。
![]()
9 月 29 日,阿根廷經濟部宣布 70 億美元免稅額度已用完,政策提前終止,此時中國企業的 130 萬噸大豆訂單已完成 80% 的裝船作業。這一 “精準踩點” 讓外界看到中國在全球農產品采購中的議價能力與反應速度,對比之下,部分歐洲采購商因決策延遲,錯失了免稅窗口期,不得不按 26% 的常規關稅采購,成本顯著增加。
![]()
從結算工具到 “外匯救星”
此次中阿大豆貿易的另一大亮點,是人民幣結算的深度應用。以往阿根廷大豆出口主要依賴美元結算,但 2025 年以來,受美元匯率波動影響,阿根廷出口企業常面臨 “收款即貶值” 的困境。為破解這一難題,中國銀行在阿根廷舉辦多場人民幣結算推介會,推動出口商直接以人民幣收款,款項可即時兌換為比索,或用于采購中國農機設備、光伏組件等商品,無需經過美元中間環節。
![]()
數據顯示,2025 年前九個月,中阿大豆貿易中人民幣結算占比已達 30%,此次 130 萬噸訂單全部采用人民幣結算,涉及金額約 4.94 億美元。對阿根廷而言,人民幣結算不僅規避了美元波動風險,更成為緩解外匯危機的 “救命稻草”。
阿根廷央行 9 月 28 日發布的報告顯示,通過大豆出口獲得的人民幣款項,已用于償還 420 億人民幣雙邊貨幣互換協議中的部分債務,直接緩解了美元儲備壓力。阿根廷經濟部長在 9 月 30 日的新聞發布會上直言:“人民幣不是可選項,而是當前經濟環境下的必選項。”
![]()
人民幣在貿易中的滲透還帶動了相關金融合作。9 月 25 日,阿根廷央行與中國人民銀行達成協議,將中阿貨幣互換額度從 180 億美元提升至 250 億美元,進一步增強阿根廷的外匯流動性。協議特別約定,互換獲得的人民幣可直接用于支付中國大豆、農機等商品采購款項,無需兌換為第三方貨幣,這一安排讓人民幣成為中阿貿易的 “硬通貨”。
![]()
美國施壓與南美自主
中國與阿根廷的大豆貿易熱潮,很快引發全球糧食市場的連鎖反應,其中美國的反應最為激烈。2025 年前九個月,中國從美國進口大豆僅 850 萬噸,較 2024 年下降 28%,9 月更是未簽訂任何美國大豆訂單。美國大豆協會于 9 月 30 日緊急組團訪華,試圖通過長期合同與價格補貼挽回市場份額,但中國企業的態度更為謹慎,更傾向于 “多元采購 + 期貨對沖” 的組合策略。
10 月 9 日,特朗普政府宣布向阿根廷提供 200 億美元貨幣互換援助,附加條件明確要求阿根廷終止與中國的 180 億美元貨幣互換協議,限制對華經濟合作,并將大豆對美出口份額從 10% 提升至 25%。美國農業部的數據顯示,中國轉向阿根廷采購已導致美國豆農損失約 15 億美元,這成為美國施壓的直接動因。援助資金分階段注入,第一筆 100 億美元用于阿根廷央行儲備,但需由美國私營銀行監督資金流向,確保不用于對華合作項目。
![]()
面對美國的壓力,阿根廷采取了 “平衡策略”。10 月 5 日,阿根廷監管部門以環境評估為由,對中國大豆裝船啟動額外審查,導致首批貨輪延誤三天,被外界解讀為對美國的 “示好”。但審查很快結束,裝船作業恢復正常,阿根廷總統米萊在 10 月 14 日的公開講話中僅表示 “將平衡各方利益”,未明確拒絕對華訂單。這種態度背后是現實利益的考量:中國大豆訂單已為阿根廷帶來 8 億美元外匯收入,帶動 1.2 萬個臨時就業崗位,而美國援助資金的 70% 將用于債務重組,對短期經濟復蘇的拉動有限。
![]()
巴西的反應則更為務實。作為中國大豆第一大進口來源國,巴西 2024 年對華出口占比達 60%,面對阿根廷的競爭,巴西農業部于 10 月 10 日宣布計劃 2026 年擴大大豆種植面積 150 萬公頃,同時研究推出 “靈活關稅機制”,根據國際市場變化動態調整出口稅率,以鞏固對華市場份額。烏拉圭等南美國家也開始效仿阿根廷,嘗試在農產品貿易中采用人民幣結算,全球大豆貿易的 “美元依賴” 正逐步松動。
![]()
結語
截至 10 月 24 日,中國采購的 130 萬噸阿根廷大豆已有 6 艘貨輪抵達中國港口,其余仍在運輸途中。阿根廷央行數據顯示,外匯儲備已回升至 300 億美元,比索匯率趨于穩定。這場由關稅調整引發的貿易變動,最終呈現出多重啟示:中國的采購需求已成為全球農產品市場的 “定盤星”,人民幣正在貿易場景中實現實質性突破,而南美國家在經濟自主與外部壓力間的平衡,正重塑全球糧食貿易的權力結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