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月梅打破了傳統(tǒng)的「惡婆婆」或是「苦情」的刻板角色設定,變身「護女狂魔」,與兒媳聯(lián)手護家。婆婆形象的變化也是短劇內容創(chuàng)新和價值表達升級的一個具體方向,這種變化下,隨著受眾數(shù)量和圈層的不斷擴大,觀眾對短劇的核心訴求也從「單純情緒宣泄」走向「深度情感共鳴」。短劇中婆婆形象逐漸多元化,也給中老年演員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表演空間,得以展現(xiàn)更為豐富的情感層次和可能性。
作者 | 何 婧(北京)
監(jiān)制 | 張一童(上海)
婆婆化身「掌公主」,為保護兒媳狂扇兒子巴掌,觀眾卻在評論區(qū)齊呼「過癮」。最近,「聽花島」出品的短劇《回到70年代霸道婆婆帶我飛》中的角色婆婆「杜月梅」出圈了,在紅果,《回到70年代霸道婆婆帶我飛》位居推薦榜第一。
「穿書媳婦+重生婆婆」的創(chuàng)新設定讓觀眾們越看越上頭,劇中的婆婆杜月梅一改傳統(tǒng)形象,從惡婆婆變身「護女狂魔」,與兒媳聯(lián)手護家。
從早期霸總短劇中激發(fā)矛盾以提供爽感的臉譜化 「惡婆婆」,到中老年短劇中「受氣隱忍的善良婆婆」,再到如今成為敘事核心、與兒媳組成同盟的 「神隊友」,短劇中婆婆的形象經歷了多次迭代。
婆婆形象的變化是短劇內容創(chuàng)新和價值表達升級的一個具體方向,這種變化下,隨著受眾數(shù)量和圈層的不斷擴大,觀眾對短劇的核心訴求也從「單純情緒宣泄」走向「深度情感共鳴」。
考慮到演員在短劇生態(tài)中重要性的不斷提高,以婆婆為代表,更多角色類型敘事的拓寬,也為演員生態(tài)帶來新的變量。
1.新型婆媳關系
《回到70年代霸道婆婆帶我飛》的走紅,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反套路」的敘事創(chuàng)新。不同于此前短劇常見的婆媳對立設定,這部短劇采用了罕見的「婆媳雙女主」設定。
女主姜南溪穿越成自己看的小說中的惡毒女配,而婆婆杜月梅則獲得重生,并發(fā)現(xiàn)大兒媳竟是被丈夫調包的親生女兒,而自己視若珍寶的二兒子卻并非自己所生,于是兩人聯(lián)手改寫人生。
![]()
這種設計讓婆媳關系不再是單一的誰欺負誰,而是充滿互動感的同盟者。
婆婆杜月梅也是討論度最高的角色,在她身上能夠看到一種極致的反差感。杜月梅打破了傳統(tǒng)的「惡婆婆」或是「苦情」的刻板角色設定,通過角色動機的轉變,變成知曉真相后全力補償女兒的「護女狂魔」,婆媳從對立走向聯(lián)合,形成同盟共同去對抗敵人。
在解決問題時,杜月梅信奉「能動手絕不嗶嗶」,對反派角色進行直接痛快的物理打擊,比如大量的扇耳光和用鞋底抽,并用大量的特寫鏡頭塑造出這樣一個「動手能力超強」的「掌公主」,呈現(xiàn)出極強的喜劇效果和爽感。
同時杜月梅也有著細膩的情感內核,她的核心驅動力是對女兒的愛。當杜月梅重生后,她看兒媳姜南溪的眼神,既激動又心疼,有懺悔也有寵溺,當她紅著眼說出「南溪,媽終于找到你了」時,姜南溪本能地往后躲,而她一把將姜南溪摟進懷里,這個人物后續(xù)一系列行為的動機就成立了。
杜月梅作為這部短劇的「戲眼」,她與姜南溪的聯(lián)盟,將傳統(tǒng)的「婆媳對立」敘事革新為「母女聯(lián)手」的反套路劇情。此外,劇中另一位配角孫翠紅以「我是個傳統(tǒng)的女人」為口頭禪,最終卻因信奉這套規(guī)范而走向悲劇,這與杜月梅的覺醒和反抗形成了鮮明對比,共同深化了作品對特定時代背景下女性處境與命運的思考。
![]()
「又癲又爽!這才是我想看的婆媳關系」、「笑點密集,完全沒有糟心的劇情」,社交媒體上,觀眾也紛紛上頭這種設定,劇中「婆婆+兒媳」聯(lián)手對抗「渣男+公公」的陣營劃分,打破了傳統(tǒng)家庭劇的敘事框架,創(chuàng)造了新的觀劇體驗。
2.婆婆的變遷
我們觀察到,如今越來越多短劇開始打破角色的刻板印象,營造「反套路」敘事。譬如傳統(tǒng)短劇中的婆婆的角色,此前多被塑造為臉譜化的反派。
這類形象長期存在的背后,是制作方對傳統(tǒng)婆媳沖突這一流量密碼的依賴。隨著短劇市場的不斷成熟,用戶需求正在發(fā)生明顯變化。一方面,中老年觀眾群體不斷擴大,他們渴望在劇中看到自己的影子,而不僅僅是作為年輕主角的陪襯或對立面。另一方面,年輕觀眾也對永遠不變的「惡婆婆」設定產生審美疲勞,期待更具新意的關系呈現(xiàn)。
在短劇《盛夏芬德拉》中,婆婆的角色是一個開明的形象,而在此前的姊妹篇《深情誘引》中的同一個角色,卻是阻礙男女主關系的角色定位。
![]()
「老太重生」題材的興起正是角色變化的證明。如《極品老太重生,帶著兒媳奔小康》中的婆婆角色,在前一世是標準的惡婆婆,在發(fā)現(xiàn)出軌的是自己兒子后,經歷了重生,這一世她決定站在兒媳這邊 ,擺攤賣紅薯給兒媳買房,兩人相處得情同母女,雖然沒有金手指,卻用樸素的情感打動觀眾。《穿書后,我成了婆婆的心尖寵》中婆婆因前世兒媳優(yōu)待自己,重生后也決定回報兒媳,兩人一起守護家庭。
2024年下半年以來,中老年短劇迎來大爆發(fā),像《閃婚老伴是豪門》、劉曉慶主演的《萌寶助攻:五十歲婚寵》這樣的「老年甜寵」,到最近的《回到70年代霸道婆婆帶我飛》《十八歲太奶奶駕到,重整家族榮耀》這種「爽劇」,創(chuàng)作焦點明顯向中老年角色傾斜。
這類作品精準擊中了中老年用戶的核心痛點:付出被子女看到、為子女解決問題。值得注意的是,新型婆婆形象的魅力不僅來自于「暴力護短」的外在表現(xiàn),更源于其情感共鳴的內在價值。
短劇評論區(qū)的用戶評論很能說明問題,許多年輕觀眾表示:「這樣的婆婆請給我來一打,而中老年觀眾則感慨:「現(xiàn)實中的婆婆們,都應該早日領悟為自己而活的道理。」
短劇中婆婆形象的演變,不僅是角色設定的創(chuàng)新,更是整個行業(yè)向精品化邁進的一個縮影。隨著短劇與文旅、AI、實體經濟等領域的結合日益深入,其承載的社會功能也日益豐富,這必然要求內容創(chuàng)作跳出套路化敘事,轉向更具深度的角色塑造和情感表達。
短劇的世界里,婆婆們正在經歷一場無聲的革命。當《回到70年代霸道婆婆帶我飛》中,婆婆月梅淚光閃爍地對兒媳說出「你不喜歡誰,媽去給你打他,你不想做的事情,媽去替你做」時,一條連接不同世代的情感紐帶已然成型。
彈幕上飄過無數(shù)「淚目」和「羨慕」——這不僅是對劇情的回應,更是當代觀眾對家庭關系的一種集體愿望投射。
3.中老年演員的新機遇
在傳統(tǒng)短劇中,婆婆類角色往往功能單一,表演模式固定于「刁難」、「指責」、「干涉」等有限維度。隨著「婆婆爽劇」、「老太重生」等題材的出現(xiàn),短劇中婆婆形象逐漸多元化,也給中老年演員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表演空間,得以展現(xiàn)更為豐富的情感層次和可能性。
《回到70年代霸道婆婆帶我飛》中的婆婆杜月梅就是典型例子。這一角色需要同時展現(xiàn)多重性格特質:重生前的悔恨、發(fā)現(xiàn)真相后的憤怒、對女兒的極度寵溺、對反派的零容忍態(tài)度,演員需要在不同狀態(tài)間自如切換,比傳統(tǒng)惡婆婆的單一維度挑戰(zhàn)大得多。
這一點《回到70年代霸道婆婆帶我飛》的女主馬曉偉深有感觸,這是她跟杜月梅的扮演者李敏的第二次合作,兩次合作的角色反差頗大,「一搭的時候李敏老師飾演的是一個非常溫柔賢惠的媽媽形象,上次是我的角色保護她,這次二搭是她反過來保護我,在她身上真的能看到演員的可塑性。」
![]()
杜月梅的扮演者李敏其實是科班出身的演員,她畢業(yè)于中央戲劇學院導演系,有著多年的話劇舞臺經驗。
《回到70年代霸道婆婆帶我飛》的女配孫翠紅,雖然在劇中的角色功能是搞笑,但這個人物同樣有著復雜性。她人到中年,同時在跟比自己兒子還小的男二談戀愛,孫翠紅那句常說的「我是個傳統(tǒng)的女人」也是一種自我洗腦。她信奉傳統(tǒng),卻又無法遵循傳統(tǒng),最后在「保大保小」的抉擇中死于難產。
這種復雜的角色對演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演員不僅需要演出喜劇效果,也要把人物的悲劇性演出來。在這個人物臨死時再次說起那句「我是個傳統(tǒng)的女人時」,評論區(qū)卻笑不出來了,「以前聽她說很好笑,到臨死的時候再說這句話,一下子給我整哭了」。馬曉偉也透露,「在拍這場戲時,導演就在監(jiān)視器那邊哭。」
![]()
如今越來越多專業(yè)演員開始加入短劇,《極品老太重生,帶著兒媳奔小康》中婆婆的扮演者白晶晶,此前也出演過《臧海傳》《折腰》等長劇集,有超過10年的演出經驗。
中老年演員價值的重估還體現(xiàn)在角色分量的提升上。在《回到70年代霸道婆婆帶我飛》中,婆婆已是實際上的「第一主角」,其風頭甚至蓋過了男女主。社交媒體上,有關「婆婆扇耳光合集」、「婆婆金句」等內容廣泛傳播,觀眾甚至評價「男女主感情戲太少但好磕,不過最爽的還是看婆婆虐渣」。
隨著短劇精品化趨勢加速,制作方對演員演技的要求也水漲船高。《家里家外》《大沖運》等具有現(xiàn)實主義質感或復雜場景的短劇,需要演員能夠駕馭更為細膩的情感變化和復雜的人物關系。這對習慣了快節(jié)奏的短劇演員提出了新挑戰(zhàn),也為實力派演員創(chuàng)造了機會。
從行業(yè)生態(tài)看,短劇市場可能正在形成類似傳統(tǒng)影視的演員分層:既有負責引流、適合出演年輕主角的「流量型」演員;也需要能夠撐起復雜角色、保障劇作品質的中老年「戲骨」,這種分化健康且必要,有助于滿足不同圈層觀眾的觀劇需求。
短劇中婆婆形象的演變,不僅是角色設定的創(chuàng)新,更是整個行業(yè)向精品化邁進的一個縮影,這必然要求內容創(chuàng)作跳出套路化敘事,轉向更具深度的角色塑造和情感表達。
婆婆形象的「進化」只是一個開始。隨著短劇行業(yè)的持續(xù)發(fā)展,我們有理由期待更多傳統(tǒng)配角獲得新的演繹空間,而中老年演員也將迎來屬于她們的「黃金時代」。畢竟,當短劇能夠為好演員提供好角色時,這個行業(yè)才真正走向了成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