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風起于青萍之末,未來幾年很多東西的鋪墊都在最近落下。
湖北的一切國資都要變現,資產化、證券化、杠桿化;并且提出了十六字箴言。這將是載入二十一世紀前半葉的重大經濟節點,這代人真好,大事都讓咱們趕上了。
接下了做估值、搞融資唄,且慢,我先鋪墊一點:各位想過沒有,國資做大估值的前一步是什么?
是先做大國資,這是過去十年一直在沉淀的一件事。第一、國資控股、參股的企業,各地方平臺為了上市融資,孵化出更多融資平臺,也一直在收購各類企業。第二、由平臺公司把各類資產分別注入不同的上司企業,讓話題與國家戰略相吻合,也同時讓國資做大。第三、現有手頭上能獲得租金的資產,打包拿來發債。
有資產要加杠桿,沒有足夠資產那靠估值也要加杠桿。那么問題來了,究竟如何分辨,集中上市融資發債的各類資產呢?曾經房地產債務暴雷后,底層資產難以辨別,未來會不會面臨同樣問題?
這一輪,其實就賭國家的債務周期,經濟發展與收入(企業、居民)能反超債務增速。漸漸的盈利能覆蓋成本,因為盈利才是資產估值的基礎。資產的價值在于,這些資產可以產生收入,通過作為要素投資生產去分配利潤,估值就是對未來凈資產收益率(ROE)的折現,收益的增速預期才能支撐估值。
穿透底層資產都是騙人的,因為底層資產在宏觀上都一樣——你不能說湖北某地的資產好,云南和陜西的資產就不好,也不能說湖北某地的某個資產好,湖北所有的資產都好。就像萬科之前也有不少資產拿去抵押,深鐵幫著擔保貸款,260億都填不上,變成抽水到體外循環……
如果上市后能融則融,咱得問一句融了資干嗎用,抵押的資產可以評級、可以做估值,都是自己人,但是地方真有能力運營這些資產,才是關鍵。
必須承認有些地方有自己得天獨厚的資源,比如風景旅游,不過各地文旅盈利能力層次不齊,九寨溝盈利了沒有?這些收益早已將都跟著文旅平臺,在上一輪地方隱性債過程中抵押過了,可以看看它們的現金流情況。
以前土地財政時代,單憑土地和在建項目,就可以完成資產-加杠桿-融資的閉環,2021年的巔峰時期,賣地收入高達8.7萬元;那時候杠桿是通過房企這根管道,或者夜壺,由老百姓完成的。
這一輪三資擴張跟舊改一樣,會有每年的預算卡著,因為錢只有央行給,而專項債、特別債的發型是有預算的,總體可以無上限,跟日本很像,但每年給到每個地區的必然是限制的。最近兩年的舊改就只限制在部分城市、有限的項目上,你地方經濟實力不允許就不會讓全面鋪開。
所以,雖然地方上渴望“能融則融”,但未來國資為抵押的發債、上市直接融資會顯著分化,跟房地產一樣,這屬于客觀規律。在分化的市場中,投資者要花更多時間去了解哪些被地方推舉的上市企業經營質量足以支撐股價,經營方向能與國家戰略和地區特質結合的比較好。
最后一個問題,如果各省份都爭先恐后,推舉自己的資產向央行、政策要資金,我們的資本市場會承壓,不可能在良莠不齊的條件下一刀切。股市上、債市上到底容許多少比例的這類融資,如果卡太緊,之前化債初期那樣部分地方直接開擺,如果卡太松,金融風險不好收拾。
所以,當你我跟國資怎么也分不開,也別管菜單上還是鍋里、碗里、餐桌上,我們要關注政策給水的節奏,要關注地方融資的門檻,不可能置身事外的,只有選一些好點的標的,來對沖整體的平庸。
最后,如果本來就有這方面需求的,僅作為多一個選擇可以看看(僅供參考)。添加機構聯系方式在后面,添加時備注“鹽選財經粉絲”。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